八、名医医案精选

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伤寒后狐惑症案

常德甫,至元甲戌三月间,感伤寒求治。予诊得两手六脉沉数,外证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亦深,变成狐惑,其证甚急。询之从者,乃曰:自感冒头痛,身体拘急,发热恶寒,医以百解散发之,汗出夹背,殊不解。延他医皆发汗,遂至如此。予详其平昔膏粱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故大便难。急以大承气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案二】多寐(伤寒阳遏证)

省椽曹德裕男妇,三月初病伤寒八九日,请予治之。脉得沉细而微,四肢逆冷,自利腹痛,目不欲开,两手常抱腋下,昏昏嗜卧,口舌乾干。乃曰:前医留白虎加人参汤一贴,可服否?予曰:白虎虽云治口燥舌干,若执此一句,亦未然。今此证不可用白虎者有三:《伤寒论》云:立夏以前,处暑以后,不可妄用,一也;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用,二也;况病人阴证悉具,其时春气尚寒不可用,叁也。仲景云:下利清谷,急当救里,宜四逆汤。遂以四逆汤三两,加人参一两,生姜十余片,连须葱白九茎,水五大盏,同煎至三盏,去滓,分三服,一日服之。至夜利止,手足温;翌日大汗而解。继以理中汤数服而愈。

——罗天益.卫生宝鉴[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案三】多寐(中阳不足证)

孙某,女,43岁,1999年10月12日初诊。患者多寐病史已有1年余,精神不振,头昏乏力,不思饮食,大便不实,嗜睡欲卧,近半年症状加重。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缓。查头颅CT、脑电图均正常。

辨证: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30g,白术10g,党参15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0g,山药20g,芡实10g,甘草6g。6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述上述症状有所好转,但不甚明显,大便转实。诊其舌脉如前。处方以原方去芡实,加入麻黄3g,5剂,水煎服。

药后上述症状体征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临床上一般认为,多寐的病机为阴盛阳虚,其中最常见的是脾阳虚,中气不足。脾虚失其健运,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精明之府失于荣养,则嗜卧多寐;神疲乏力,精神不振,大便不实,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沉缓皆是脾气虚的表现。故治疗要健脾补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以补益中气,伍入麻黄升发鼓舞阳气上行,以助清阳上荣于精明之府,故收立竿见影之效。

——成秀梅.任琢珊治疗多寐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12):25.

【案四】多寐(阴虚血燥、卫行失常证)

孟某,女,42岁,会计。患者2月余来,每晚于7时许作嗜睡,难以自制,沉睡1时许即醒,醒后如常,每次发作皆为和衣坐位。曾服治嗜睡之验方而皆未效。素大便干燥,数月前曾感胸闷。现症见:形体略胖,肤色正常,舌质淡红瘦瘪,脉沉实略数。

辨证:阴虚血燥,卫行失常。

治法:养血活血,理气通便。

处方:生地黄9g,熟地黄12g,当归9g,红花6g,升麻9g,枳实9g,炒杏仁6g,陈皮9g,白蔻仁6g,甘草6g,生姜3片。4付。

二诊:服上方1剂后,当晚仅于7时半略有困意,尚可自制。服药第4剂,嗜睡延至晚9时许。舌质如前,脉滑略数。上方去白蔻仁;加白芍9g,细辛1g。

三诊:服上方3剂后,嗜睡愈。患者述大便不行乃无便意,仍时有胸部满闷。故于上方加理肺降气之品。去枳实、陈皮、白蔻仁、甘草,改升麻3g,炒杏仁9g,生姜2片,加枳壳6g,炙甘草6g,紫菀9g,苏梗6g。服上方4剂而病愈。

按:《灵枢·大惑论》有云:“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李老认为,患者重复刻板发作的不自主嗜睡系与卫气循行有关。平人营卫充足,气血充沛,脏腑调和,分肉解利,腠理致密,卫气循行通畅,则升降出入有度,故而卧寐安常;而若经脉不利、腠理闭塞,脏腑之卫气运行郁滞,失其常度,久留于阴分,则可出现多卧嗜睡。卫行失度,清者当升不升,故嗜睡难以抗拒;浊者当降不降,卫气行阴之路不畅,故须臾即醒;而酉戌之时,阳气敛藏,卫气亦有内藏之势,而外显之阳气少,故嗜睡每于晚上7时许发作;阴虚血燥,故而大便常秘、舌淡红瘦瘪;升降不利,故大便难行,气郁胸膈,故胸中时有满闷。李老以通幽汤治之,借升麻以升清,加枳实或枳壳通降,俾升降相因,清者自升,浊者自降,嗜睡可制;而患者为中年女性,历经经带胎产乳,皆易损伤阴血,且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故知其乃阴虚之体,因以二地、当归等滋补肝肾之阴血,当归及少量红花养血活血以促新血之生,调补脏腑以通利卫气行于阴之道;又以白蔻仁宽胸散结,助升麻、枳实以利升降;易化瘀之桃仁、直降旁通之炒杏仁,宣肺利气;加紫菀、苏梗调畅肺脏及中焦之气,既可理气通便,又可助卫气之行,是故阴血得滋,脏腑得通,卫复其行,升降如常,而嗜睡自愈。

——姜肖.李克绍先生治疗卧寐异常验案心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29):129-130.

【案五】多寐(肝阳虚馁证)

尹某,男,44岁,2005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因车祸颈部受伤后出现嗜睡,每日睡眠13~15个小时,全身乏力,精神不振,不欲饮食,颈部疼痛,活动则响,紧皱不适。脉弦按之不足,舌质暗红、苔薄白。

辨证:肝虚,清阳不升。

治法:温补肝阳,益气升阳。

处方:乌梅7g,桂枝10g,炮附子12g(先煎),干姜4g,花椒4g,细辛4g,黄连9g,当归15g,党参12g,黄柏4g,黄芪12g,葛根18g,川芎8g,水红花子18g,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活血散瘀,通络止痛。药用土鳖虫10g,乳香10g,没药10g,樟脑5g,冰片2g,共研细粉,用酒调和外敷颈部。

二诊:7剂后诸症减轻,上方加减又服28剂,诸症消失。随访1年睡眠正常。

按:弦为肝脉,弦而无力为肝阳馁弱,阳气虚不能上达,清窍失养则多寐欲睡;阳气不足,气血不达,机体失濡,则全身乏力、精神不振、不欲饮食;颈部外伤瘀血停滞、经脉不利则颈部疼痛、活动则响、紧皱不适。故治用乌梅丸温肝助阳;加黄芪、葛根补气升阳,清窍得养则头脑清利多寐好转,精力渐充;川芎行气活血散瘀;水红花子健脾养肝而消瘀。配合外治活血散瘀,通络止痛,切中病机而获效。

——陈金鹏.李士懋运用乌梅丸举隅[J].中医杂志,2007,48(5):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