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心悸(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
李某,女,60岁。主诉:心悸阵作1个月余。现病史:1个月前因活动出现心悸,现症见:活动后心悸,胸闷气短,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口干咽干。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而结。辅助检查:血压125/68mmHg;心电图示频发房早。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原因待查,频发房性早搏。
辨证: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心神不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宁心安神。
处方:党参生脉饮。
党参30g,麦冬20g,五味子20g,白术15g,甘草10g,白芍15g,天花粉20g,百合30g,当归10g,丹参30g,赤芍15g,陈皮10g,木香10g,甘松30g,珍珠母30g。
按:本例患者证属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心神不宁,脾气虚证较为明显。故方用党参生脉饮益气养阴为主,重用党参30g,配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木香、甘松理气醒脾;白芍、天花粉、百合养阴生津;当归、丹参、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珍珠母宁心安神。
二诊:患者心悸减轻,仍有胃胀、食少纳呆、乏力、口苦、眠可、大便调。舌淡红,苔腻,脉弦细。予上方加生黄芪30g,炒山药15g,加强健脾益气之力;苦参30g燥湿清热。
三诊:患者心悸已愈,诸症均明显好转,舌淡,苔白,脉弦。前方去苦参,中病即止,以防苦寒日久伤及脾胃,继服14剂以巩固之。
——刘红旭,王振裕.名老中医心血管疾病治疗经验集[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9.
【案二】心悸(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
张某,女,29岁,2015年11月9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心悸、胸闷2周。患者平素工作较忙,感情受挫,心情压抑,经常熬夜。近2周时感心悸、胸闷,发作频繁,动辄尤甚,严重时伴恶心、上腹部满闷感,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查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治疗2周未见明显效果,前来求治。现症:心悸、胸闷,阵发性发作,偶有恶心欲呕,上腹部胀满,口干,无口苦,自汗,纳、眠均差,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腻中间微黄,脉滑。查体:心界不大,心率86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12次/分,无病理性杂音。
辨证:心脾气虚,痰瘀阻络,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补气,化痰活血,安神定悸。
处方:温胆汤加味。
黄连、法半夏、柴胡、陈皮、炙甘草各10g,桂枝、茯苓、枳实各15g,生龙骨、炒酸枣仁、党参、丹参各30g,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餐后分服。
嘱其多和朋友家人聊天,经常到户外散步,或在家人陪同下到优美的风景区旅行。
二诊:治疗后,心悸、胸闷明显缓解,恶心欲呕及上腹部胀满减轻,仍有自汗、动则气短。上方加麦冬20g,五味子10g,继服10剂,继续调畅情志。半月后诸症悉除。
按:该案患者心悸系工作过劳、熬夜消耗太过,加之情志不畅而致阳气耗损、气机郁滞、痰瘀互结、痰热上扰心神故发心悸。方中用党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丹参活血通络,法半夏、陈皮化痰,黄连清热燥湿,桂枝温振心阳,柴胡疏肝解郁,枳实除胀满。全方通过补脾益气、活血化痰,使心气得复、痰瘀得化、心脉得通,再配合情志疗法,故疗效彰显。
——赵亮,李芳,黄坚.蔡柏临床辨治心悸经验[J].山西中医,2016,32(5):37.
【案三】心悸(心阳不振、心脉瘀阻证)
李某,男,66岁,2009年5月10日初诊。主诉:心悸胸闷2年,加重1周。就诊时虽天气渐暖,但患者仍棉衣加身,诉肢冷怯寒,心悸,乏力,劳累后加重,甚者出现心前区隐痛。现症:心悸,胸闷不舒,乏力,动则尤甚,肢冷畏寒,自汗,夜寐不安,舌淡暗苔薄白,舌下可见瘀筋,脉沉涩。心电图:窦性心律;ST段压低;频发室性早搏。西医诊断:心律失常。
辨证:心阳不振、心脉瘀阻。
治法:温补心阳,化瘀通络,安神定悸。
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党参20g,炙黄芪20g,附子10g(先煎),桂枝10g,炙甘草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丹参10g,赤芍10g,当归10g,酸枣仁10g,桃仁10g,甘松10g,沉香10g,牛膝10g,五味子6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
二诊(药后1周):心悸消失,乏力缓解,仍感胸闷、畏寒。原方基础上加淫羊藿10g,肉桂10g,薤白10g,红花10g,继服1周。
三诊:患者心悸、胸闷、乏力、畏寒改善。继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服药1月,患者诸症缓解,复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
按:年过半百,肾气自半,阳气渐衰,心阳不振,无以鼓动心血,故见心悸、气短;阳虚肢体失去温煦,故畏寒肢冷;久病多虚,虚久必瘀,血液运行无力,滞而为瘀,血脉不通,故见胸闷,甚者疼痛。方中桂枝辛温人心经,乃古今温心通阳之要药,常伍温阳益气、补血养阴活血之品,以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心动过缓、神经官能症等引起的心悸;甘草味甘平,入心经,常用于心气虚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等症;龙骨、牡蛎入肝敛魂、镇惊安神,可用于各种脏腑气血失调而致的心神不安、惊悸怔忡。《伤寒贯珠集》载:“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
——陈炜,韩明向.韩明向主任医师以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辨治心悸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4):8-9.
【案四】心悸(肺脾两虚、心气亏损证)
徐某,男,26岁。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史,胸闷,心悸不宁,咽红气急,喉中痰稠,腰酸,大便带溏。舌苔薄,边有齿印,脉濡滑,时有结代脉。
辨证:肺脾两虚,心气亏损。
治法:养心健脾,兼佐益肺。
处方:四参饮合生脉饮、安神定志丸。
丹参60g,炒党参60g,孩儿参60g,赤芍60g,白芍60g,甘草20g(水炙),南沙参30g,北沙参30g,苦参30g,炒酸枣仁60g,远志20g(水炙),淮小麦60g,广郁金60g,炒当归身60g,大麦冬30g,生香附60g,紫石英30g,茶树根60g,北五味15g,香扁豆60g,炒山药60g,莲肉60g(去衣心),炒山楂60g,炒神曲60g,谷芽60g,生地黄30g,熟地黄30g,砂仁15g,枸杞子60g,炒川续断60g,桑寄生60g,炒杜仲60g,旱莲草60g,制何首乌60g,桑白皮60g(水炙),甜杏仁60g,炙百部60g,旋覆花60g,海浮石60g。上药浸一宿,武火煎取3汁,沉淀沥青;文火收膏时,加入清阿胶240g,白冰糖500g,大红枣30枚,熬至滴水成珠为度。每服1汤匙,早晚各服1次。如遇伤风食滞等症,则暂缓服用。
按:本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病史。中医学认为,本病系外邪反复侵袭人体,久则累及内脏,引起脏腑亏虚,其病情错综复杂,虚实并见。方中丹参、炒当归身、赤芍等,和中缓脉、调心血;炒党参、孩儿参,补益心气,其用量轻灵,以免壅塞气机;南沙参、北沙参、苦参等,滋阴泻火、清心热;炒酸枣仁、远志、淮小麦,养心宁神、除心烦;广郁金芳香宣达、活血通滞;生香附上行胸膈、开郁散气;紫石英温阳通脉、镇心定惊;茶树根强心利尿、活血降脂;香扁豆、炒山药、莲肉、炒山楂、炒神曲等,健脾化浊、滋培后天;枸杞子、炒川续断、桑寄生、炒杜仲、旱莲草等,平补肝肾且不碍胃;水炙桑白皮、甜杏仁、炙百部、旋覆花等,开达上焦、肃降清肺、贯通上下之气机。诸药相合,攻补兼施,润燥相宜,升降通调,相辅相成,其效益彰。
——朱凌云,秦嫣.张镜人膏方调治心血管疾病精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