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健忘(肝郁血热证)
艾某,女,41岁,1960年1月6日初诊。诊见:素有健忘,精神不集中,俯首则眩,劳动则头部自觉发热、血压随即上升,右胁下时有掣痛,有时胃痛,大便有时稀溏,胃纳尚可,睡眠不佳。脉沉细数,舌红无苔。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平肝清热。
方药:抱木茯苓三钱,酸枣仁三钱,石斛三钱,白芍三钱,香附(炒)二钱,栀子一钱五分,石决明(煅)五钱,夏枯草三钱,地骨皮三钱,牡丹皮一钱五分,荷叶三钱,竹茹二钱,服三剂。
二诊:服药后无大改变,偶有心慌,脉舌同前。前方去香附、地骨皮,加蒺藜二钱、菊花一钱五分、远志(炒)一钱。
三诊:睡眠转佳,诸症均减,尚微感头晕欲吐。原方去栀子、牡丹皮,加广陈皮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兼理胃气,再服三剂。
四诊:除有时微感头晕、睡眠不稳固外,余症均减。拟以丸药调理肝脾,兼滋心肾,以资巩固。
处方:炙黄芪八钱,当归三钱,吉林参四钱,白术三钱,茯神五钱,远志肉(炒)三钱,酸枣仁六钱,炙甘草二钱,木香二钱,白芍五钱,血琥珀二钱,五味子二钱,干生地五钱,珍珠母五钱,龙眼肉五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二钱,每晚一丸,温开水下。服后诸症皆平。
按:健忘、眠差、胁痛、俯则头眩、劳则血压上升皆系肝郁血热所致。徒用凉药,而不平肝,则肝愈郁,而脾胃反受其损,所以时有胃痛便溏之象。蒲老先用平肝清热,终用肝脾两调,先后本末,各有兼顾。
——中国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案二】健忘(肝肾亏虚、痰瘀阻络证)
石某,女,61岁,丧偶,2013年10月22日初次就诊。患者家属代诉:患者近半年来记忆力下降明显,尤以近事记忆为甚,伴有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双眼干涩、头晕,无明显头痛,倦怠思卧,口干,无明显口苦,纳可,小便调,大便质干。舌质暗红,夹瘀点,苔薄少津,脉沉细涩。查:总体认知分级量表轻度异常,一般认知功能正常,日常生活能力保持正常。
辨证:肝肾亏虚,痰瘀阻络。
治法:滋补肝肾,化痰祛瘀。
处方:黄精30g,天麻10g,女贞子15g,石菖蒲15g,地龙6g,水蛭6g,菊花10g,枸杞子20g,当归20g,鸡血藤15g,丹参20g,川芎10g。14剂,水煎,日1剂,分3次服用。
二诊(半月后):测总体认知分级量表较治疗前改善。家属诉患者记忆功能有所改善,腰膝酸软耳鸣明显减轻,口干、眼睛干涩好转。继以原方蜜制为膏。
继续服用2个月后,记忆功能明显改善,诸症皆有好转。
按: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肾共居下焦,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肝肾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主精神意识思维的功能活动正常,则思维敏捷,记忆力好。反之肝肾精血亏虚,胫酸眩冒,目无所见,生髓无源,脑空髓减,则神机失用,出现情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记忆力欠佳。年老后天之本不足,脾虚运化水液功能失职,津液代谢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孕育而生,痰浊随气血运行周身,无处不达,达于脑则清窍闭塞,灵机失用,神志失调。年高者多气血亏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血脉瘀滞;或失治误治,病久入络成瘀;或痰湿之邪闭阻脉络,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终致脑络瘀滞,髓海浑浊,神机失用,健忘乃成。
方中重用黄精为君,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之功,《本草纲目》记载:“补诸虚……填精髓”,有平补三焦之称;辅以石菖蒲、水蛭为臣,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宁神益智之功,芳香走窜尤其擅长化痰湿秽浊、开窍宁神,为涤痰开窍之要药,《神龙本草经》云:“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水蛭味咸苦,性平,功专破血化瘀通络,张锡纯认为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损气分”。佐以天麻、女贞子,天麻味甘而性平,归肝经,能平肝镇定、养阴息风通络,有“治呆之要药”之称,女贞子味甘苦性凉,归肝肾二经,功能滋补肝肾、补脾益气,加强君药补虚之力;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长于通达经络,故为引经使药。方中黄精、女贞子、石菖蒲同用,黄精、女贞子补肝肾益精填髓,借菖蒲宣壅开窍、醒脾开胃之力,使其补而不腻,无壅滞之弊,更有沟通心肾,心肾精血同养之功;地龙、水蛭与石菖蒲合用,利窍通络作用颇佳,达痰瘀并治之效;黄精、地龙合用,黄精益气助通络,地龙活络而致新;石菖蒲、女贞子一以辛散而开痰湿利痹著,另以苦降而定逆上痰,使气顺则痰壅自开;无论肝风化火、瘀血化热,皆致心神不宁,痰热互扰,地龙、女贞子兼能清瘀血所生之虚热及肝风所化之实火,使痉解神宁志定;而天麻乃治呆要药、必用之品。诸药合用,选材必当,布阵有方,功效兼备而不繁,配伍精当而相得益彰,共奏补肝肾填精益髓、开神窍涤痰祛瘀之功。
——胡伟,李智杰.李智杰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11):30-31.
刘某,女,75岁,于2013年1月18日前来就诊。家属述患者于半年前出现夜间烦躁失眠、健忘、恐慌、情绪不稳等症状,近日来日益加重,遂前来就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余年,血糖控制情况不明;高血压病史8年余,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者面色白,舌质淡润,苔薄白,有齿痕,脉细滑。
辨证:脾肾亏虚,心神不宁。
治法:补脾益肾,养心安神。
处方:炒白术15g,黄芪30g,龙眼肉20g,酸枣仁15g,党参10g,木香10g,炙甘草5g,当归5g,远志5g,葛根15g,玄参5g,天花粉15g,茯神10g,茯苓10g。
二诊:患者服用三剂后,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改善,心神得养,故健忘、烦躁、情绪不稳等症亦有好转。调方:原方基础上加赤芍5g,磁石10g,共7剂。
电话回访,家属述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嘱上方续服,未再诊。
按:健忘之病虽以心、脾、肾虚损为主,然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痰浊上扰等实证亦能导致该病发生,故治疗宜以祛除痰浊、开窍醒神、活血通络、疏肝解郁等为主。
——左光耀,海英.中医治疗健忘2例病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4):65-66.
【案四】健忘(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
张某,女,75岁,2010年10月9日初诊。患者既往健忘5年,加重3年。症见:健忘,神志清楚,对答基本自如,眩晕,耳聋,左耳尤甚,舌红绛苔白腻,脉弦细。患者家族有痴呆病史。
辨证:肝肾阴虚,风痰上扰。
治法:滋阴潜阳,化痰活血。
处方:天麻15g,钩藤15g,石菖蒲15g,珍珠母20g,黄连10g,龙胆10g,茯苓10g,夏枯草10g,灯心草2g,川芎10g,枳实10g,合欢皮15g,黄芪30g,白术15g,熟地黄15g,焦山楂10g,焦神曲10g,14剂。
二诊:患者症状大为缓解,眩晕消失,耳聋有所好转,舌苔转薄,记忆力较前略有改善。由于患者年事已高,病程较久,结合其家族病史来
【案三】健忘(脾肾亏虚、心神不宁证)看,病情极有可能恶化,转化为痴呆。因此在前方基础上,早晚加用益智温胆颗粒。
在后续的复诊中,继续以补肾化痰益智为基本治法,患者坚持治疗至今,病情控制满意。
按:《素问·调经论》指出:“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多种致病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精血亏耗,以致阴不制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风痰上扰,因而出现眩晕、健忘等病证。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提出:“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健忘眩晕。”同时,他还指出:“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老年人体质多虚多瘀多痰,健忘与这些因素有关。同时,老年人出现健忘要高度警惕,很有可能转化为痴呆。对于老年期的健忘患者,王平教授多以滋阴潜阳、补肾化痰活血为法。
——章程鹏,石和元,张书.王平教授治疗健忘学术经验[J].中医药信息,2013,30(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