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因与病机

二、病因与病机

1.李时珍认为“人之记忆皆在于脑”。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亦曰:“小儿善忘,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脑渐空也”。可见,记忆与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为君主之官,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神明出焉。故神志与心的关系尤为密切,若心气亏虚,不能养神,则出现神昏健忘。当人头昏目花时,多伴记忆力下降,也可证明健忘的病位在脑。

2.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为元神之府。如唐容川在《内经精义》中指出:“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精。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肾藏精,精生髓,上充于脑,髓海有余,多由肾之精血旺盛,化源充足;髓海不足,化源匮乏,则脑转眩晕等。肾精亏虚,则不能上充于脑,脑髓空虚而致神机失用发为健忘。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好怒好忘……名曰肾湿热也。”清·汪昂曰“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喜忘前言”“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都是肾虚而致大脑功能失调的表现。

3.《黄帝内经》中将心与肝肺肾脾四脏、脑和胆等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共同主宰着神志功能。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健忘》认为健忘当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则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则精气伏而不用……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而何健忘之有。”他认为健忘是由于心火亢盛,扰乱神明,肾水不能上濡而生燥,导致健忘。故在治疗时补肾养心,这样才不会健忘。清·陈士铎《辨证录·健忘门》在对健忘病机的认识中认为,健忘之因并非鬼神作祟,而是心亏和肾虚,治疗当补心肾、济水火。故曰:“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肾水资于心,则智慧生生不息,心火资于肾,则智慧亦生生无穷……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脾化生气血,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则阴血损耗,房事不节,损耗肾精,均可导致脑失所养,神明失聪,出现健忘。肝为刚脏,主疏泄,调情志,若肝失条达,则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而致健忘。

4.痰阻瘀滞亦是导致健忘的又一重要原因。此由于痰蒙心神,清窍阻闭而致健忘。另痰湿浊停体内,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致血脉凝滞而为瘀血,瘀血阻络则灵机失用。西医学认为,老年性健忘病位虽在脑,但根源在年老肾虚而致诸脏精气亏损,痰滞、血瘀是重要致病因素。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清·陆廷珍《六因条辨》、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则分别从痰浊扰心、痰火伤神、痰瘀攻心三方面论述了痰与健忘的密切关系。

健忘的产生可以由多种因素导致。本病病位在脑,属神之病变,与心脾肝肾功能失调、气血阴精不足有关,亦与气滞血瘀、痰浊上扰有关。前者为主,后者亦不可忽视。在《黄帝内经》中“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指自然界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概括,三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如《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者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因此,健忘当属于《黄帝内经》中所述神的上述第三个含义的病变,即与多脏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