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病学的概念

五、中医心病学的概念

中医心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部分,有着完整的学术体系。它是专门研究心系病证的临床学科,是一门研究“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合于小肠”等心的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心与其他脏腑关联所导致的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规律、诊疗方案、用药特点、护理康复、预防调摄、保健养生的新兴学科。

中医心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对认识心系疾病甚为重要。寻找到病因,方能对因辨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掌握病机,方能审机论治,控制病势。病因多从先天因素、情志所伤、劳役过度、内生因素(如痰饮、瘀血)及正气亏虚的致病性质和特点论述;病机多从本虚标实、气滞血瘀、气血虚衰、痰饮内停等角度描述病证的变化。

中医心病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方法。它是收集临证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手段,为后续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在运用诊法时,应注意“四诊合参”。此四种方法,各有其独到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临床上需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方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揭示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心病的辨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在临床中这些辨证方法可单独应用,亦可联合应用。八纲辨证又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它可指导辨识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常用于心系内伤疾病之中,以揭示疾病的病位、病机、病势等。心系病证有虚有实,虚者多因久病伤心,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思虑伤心等所致,常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心血虚、心阴虚等病证;实者多因痰阻、火扰、寒凝、痰滞、气郁等所致,常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等病证;六经辨证多用于心系病证有外感病证者,亦可以指导内伤心病的辨识,且对于病证传变过程的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中医心病的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的治疗原则,治法为具体的治疗方法。心系病证的治则主要有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气血、区分标本缓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治法以心病各个阶段出现的主要证候表现为依据,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和外治法及其他诸法的运用包罗其中。在确定治则和选择治法时,首先要全面衡量病人的病情、体质、病势及四时、气候等方面,其次需要分清主证、次证、兼证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掌握各种治法的适应范围和禁忌,将常法和变法有机结合,做到“法中有法”。路志正等编著的《实用中医心病学》将中医心病常用治法归结为补心法、清心法、温心法、安神法、化瘀通脉法、祛痰饮法六类29法,使中医心病治法更加完善。

中医心病方剂的运用,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其组方原则必须符合治法,尤其应掌握方剂中药物或剂量的加减变化。此外,对中药的气味、功效、剂量、炮制、配伍、归经等基础知识,以及药物的特殊作用和药物间特殊固定的配伍等方面的知识也要掌握。中医心系病证常用中药方剂有补气类、滋阴类、温阳类、养血类、化瘀类、理气类、散寒类、化痰利水类、清心安神类等。

中医心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康复与饮食营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改善膳食结构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十分重要。此外,还需重视日常调护,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予精心的调养和安排,这对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康复和防止复发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