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生理功能

古代中国关于心的解剖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心乃五脏之一,居于胸中,在肺之下、膈膜之上,形如倒垂未开的莲蕊。心外有赤黄色的脂膜包裹,称为心包络,为心的外卫。《难经》认为“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类经·经络类》中提到“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

心有血肉之心与神明之心的分别,前者指藏于胸中、推动血液运行的心脏,后者指没有具体形态、主宰人精神活动的心。如《医学入门·脏腑》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蕊,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万物由之盛长,不着色象,未有何有,谓无复存,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西医解剖学认为,心斜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线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前有胸骨体和第2~第6肋软骨,后平第5~第8胸椎,上连入心大血管,下邻膈,周围裹以心包。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心底由左心房及小部分右心房构成,向右后上方。心有两面,胸肋面的3/4由右心房及右心室,1/4由左心室构成;膈面由隔心包贴膈,2/3由左心室,1/3由右心室构成。心有三缘,左缘较钝圆,斜向左下,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右缘较垂直,由右心房构成;下缘接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心的表面有四条沟,冠状沟又称房室沟,额状位分右上心房和左下心室;前室间沟位于左、右心室前部表面分界;后室间沟在左、右心室下部表面分界;房间沟位于心底部,左右心房表面分界。房室交点是后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相交处,是心表面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左、右心房与左、右心室在心后面相互接近之处,其深面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等结构。心脏前后室间沟在心尖右侧的汇合处,稍凹陷,走行心脏前室间支,称为心尖切迹。

中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君主,脏腑百骸皆遵从其号令,人的聪明智慧亦是从心而出。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所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五行之中心属火,以阳藏而通于夏气,故称为阳中之太阳。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寄窍于耳、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心脏与小肠腑相合,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