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
“痫”字为“癇”字简体。从“病”从“间”,间者,即指其病发作有时,间隔而作。痫病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奇病论》曰:“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而且指出了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治疗则以针刺为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较详细的描述,如“其发之状或口眼相引而目睛上摇,或手足掣纵,或背脊强直,或颈项反折”,书中对本病反复发作的特点、护理、先兆症及风痫、惊痫、食痫病因分类等均有论述。
宋金时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指出:“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其指出,惊恐、痰涎、外感、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痫》认为“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成,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对该病理法方药的认识逐渐完善。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云:“要之癫痫狂,大相径庭,非名殊而实一之谓也。”对癫狂痫加以区别,是痫病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明·龚信《古今医鉴·五痫》指出本病发病特点为“发则猝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搦,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并指出其多由七情郁结、感受外邪、惊恐等因素致痰迷心窍而发病,治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制定痫丸,至今仍为痫病治疗的代表方剂。清·李用粹《证治汇补·痫病》提出阳痫、阴痫的分证方法及相应治则治法。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龚商年按语云:“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主张从虚实论治本病。清·程文囿《医述·癫狂痫》引《临证指南》,云:“天地一阴阳也,阴阳和则天清地凝,一有偏性,遂有非常之变。人身亦一阴阳也,阴阳和则神清志宁,一有偏胜,则有不测之疴……古人集癫、狂、痫,辨以为阳并于阴,阴并于阳……医者惟调其阴阳,不使有所偏胜,则郁逆自消,而神气得反其常矣。”又引李东垣,曰:“皆阳迹、阴迹、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而为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疗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者,为痫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对于痫病的分类,古有五痫之别,又有风痫、惊痫、食痫之分,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亦应采取学习与研究的态度。西医学的癫痫包括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出现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不同类型,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