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脏躁”病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妇女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忧郁不宁,哈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者,称为“脏躁”;孕期发病者称“孕悲”;若发病于产后称为“产后脏躁”。后世医家在病机和临证治疗方面,见仁见智,各有发挥。

如《医宗金鉴》注:“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像如神灵所凭,是心不能主神明也。”心神之变为其主要病机。又曰:“数欠伸,呵欠也,呵欠频频肝之病也。”其指出了脏躁与肝的关系。

《蒲园医案》又认为:“子脏血虚,受风化热,虚热相搏,扰乱神明。”诸医家均认识到,脏躁是由于五脏(主要是指心、肝、脾、肾、子脏)阴液不足,精血亏损,五志之火内动所致,任何一个或多个脏腑功能失常都会导致其发生。《灵枢·本神》曰“心藏脉,脉合神”“肺藏气,气舍魄”“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肾藏精,精舍志”,五脏不仅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在各自所主情志上也相互影响。

本病以妇女无故悲伤欲哭,不能自控,忧郁不宁,哈欠频作,甚则哭笑无常者为主要证候特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女性。《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述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

本病舌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心气虚、肝气郁结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舌象、脉象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