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脏躁(阴虚阳亢证)

吴(六三)肝阳亢为头晕,肾阴虚则耳鸣,此晚年肝肾气馁,下虚上实明甚。但忽惊悸,汗大泄,有时寤不肯寐,竟有悲伤欲哭之象。明系脏阴少藏,厥阳鼓动,内风上冒,舞于太阴。每有是症,病自情志中生。所以清之攻之,均属无益。议仲景妇人篇,参脏躁悲伤之旨,用药自有准绳。但王道未能速效。

阿胶三钱,牡蛎三钱,磁石二钱,淮小麦一钱五分,炙草五分,大枣三钱,茯神二钱。

按:老年妇女,肾阴亏耗于下,肝阳亢逆于上而致脏躁,治当以肝肾兼顾,法遵仲圣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并在此基础之上酌加血肉有情之阿胶以养血息风潜阳,同时运用磁石以重镇安神,牡蛎潜阳息风,并用茯神养心安神。

——裘庆元.医学丛书——也是山人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案二】脏躁(阴虚燥热证)

徐某,女,30岁,工人。因家庭不和,工作不顺,郁闷日久。近月复受外感,身热头痛,躁扰不宁。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诊见:烦躁易怒,精神不宁,继则沉默少言,不能睡眠,行动懒乏,似热无热,似寒无寒,衣裳不整,夜不合目,小便黄赤。口苦苔腻,脉微数。

辨证:阴虚燥热,心神不宁。

治法:滋阴清热,安神清心。

处方:百合15g,生地黄18g,炙甘草9g,淮小麦30g,红枣20g,淡豆豉9g,焦山栀9g。5剂,水煎服。

药后烦躁减轻,夜寐渐安。治疗1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按: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和栀子豉汤三方治疗神志疾病,是何师应用经方的宝贵经验。只要有阴血不足,心火较旺,心神不宁见症,所有神志病都可用之。三方合用目的是滋阴养心宁神。

——陈永灿.国医大师何任治疗神志病经验拾零[J].中医药通报,2011,10(1):15-16.

【案三】脏躁(肾阴亏虚证)

张某,女,49岁,绝经4年。诊见:精神疲惫,烘热阵作,汗出频频,心悸健忘,烦躁易怒,夜寐不宁,甚则彻夜难眠,悲喜欲哭,忧思寡欢,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苔薄腻,质偏红,脉细弦数。

辨证:肾阴亏虚,心火上炎。

治法:滋水益肾,清心降火。

处方:生地黄12g,黄连2g,柏子仁9g,朱茯苓12g,朱远志5g,九节菖蒲5g,龙齿12g,天冬9g,麦冬9g,淮小麦30g,生甘草3g,五味子3g,柴胡5g,广郁金10g。7剂。另:琥珀粉2g,睡前1小时吞服。

1周后再诊,诸症大减。随症加减3周后症渐平。诊治3个月后,自谓前后判若两人。

按:《医宗必读》李中梓谓:“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灵。火居上则搏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故补肾而使之济上,养心而使之交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药用生地黄、天冬、麦冬养阴益精以滋肾水;《黄帝内经》谓“心病宜食麦”,《千金要方》谓“小麦养心气”,五味子能上敛心气,下滋肾水;朱远志能通肾水、上达于心、远志益智;茯苓能交心气,下及于肾,养心宁神,用朱砂拌炒以镇摄离火、下交坎水;菖蒲舒心气而畅心神、祛痰开窍;龙齿镇惊安神、固精养心;黄连清心泻火,配龙齿、朱砂则能使离火下降于坎水,坎离既济、神志安宁;加柴胡、广郁金疏肝;琥珀粉临睡前吞服,宁心安神。

——周翠珍.蔡小荪辨治妇科杂病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536.

【案四】脏躁(阴虚阳亢证)

蒋某,女,23岁,1980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近月来善悲欲哭、多疑、少寐多梦近月余。1个月前因生气,见悲伤哭泣、多疑善惑,认为他人的举止言行都是针对自己,性情易急躁,少寐多梦,纳呆,口苦,小便短赤。在当地给予液体疗法、中药安神定志之品和疏肝理气、豁痰清热之药均无效果,遂前来我院诊治。诊见:神清语利,神疲乏力,走路有欲倒之势,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发作严重时,则烦躁不安,悲苦不已。舌质红,舌尖赤,苔微黄,脉沉细而数。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清热,养心安神。

处方: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

百合30g,生地黄15g,生甘草10g,小麦20g,茯苓15g,炒枣仁20g。

二诊:服药3剂后,诸症减其大半,悲伤欲哭已除,小便通畅,口中和,能进饮食但量少,能入睡,舌苔已退。药已应证,继用前方加生牡蛎24g助阴潜阳。

三诊:又服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精神已恢复正常,饮食增加,睡眠安适,精神稍有恍惚。改用自制百合丸,每早1丸;知柏地黄丸,每晚服1丸,住院外观察治疗。

四诊来查,诸症消失,已上班1周。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脏躁病多为邪少虚多之证,既不能攻,又不能补,正如《灵枢·终始》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本案患者肝郁化热,灼伤心肺,以致阴虚生内热,扰动心神而见诸症,故以百合、地黄、甘草、小麦等滋养甘润之品投施,方为适宜。

——李清福,刘渡舟.中医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案五】脏躁(痰热郁结证)

董某,女,41岁,工人,已婚,河南新乡市人,于1976年4月8日首诊。患者近3个月来心中憋闷,烦恼欲哭,哭则病减。三个月前患者因和家人怄气,致夜不能眠,心中憋闷,烦恼欲哭,每遇哭后,自感舒服,病有减轻。每月发作2至3次,颇为痛苦,虽多服甘麦大枣汤、镇肝熄风汤、舒肝丸等药,但一直未愈,故来求治。诊见:喜静恶动,喜太息,易惊善惕,不时啼哭,舌淡苔黄而腻,脉象弦滑。

辨证:痰热郁结。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处方:温胆汤加减。

陈皮10g,半夏12g,云茯苓15g,生甘草3g,竹茹15g,枳实10g,黄芩12g,天竺黄12g,瓜蒌皮18g,川贝母10g,炒枣仁25g,代赭石18g,石菖蒲6g,甘松9g。

二诊:服药12剂,心中憋闷、烦恼悲泣减轻,饮食较前增加,惟大便偏干。守原法,前方加大黄7g。

三诊:又进6剂,大便条畅,舌苔白而兼黄,脉微弦而滑。上药即见效果,仍以前方加减续进。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云茯苓12g,竹茹13g,枳实12g,生甘草6g,川贝母10g,炒枣仁25g,石菖蒲6g,远志6g,川郁金10g。

上方连服30余剂,诸症相继告愈。后随访一直未反复,已上班工作。

按:本例患者遇事不遂,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成痰,痰热上饶心窍,气机不畅,故病脏躁。此乃由气郁生痰,痰热内扰,以致心胆肺胃气机失调。故选温胆汤加味,以理气解郁、清热化痰开窍、调理气机而得愈。又按“上焦清阳欲结,治肺以展气化”及“肺者,在声为哭”之理,予温胆汤中加川贝母、瓜蒌以化痰快膈、利肺气而疏肝。一药两用,可云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