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三、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中国古代关于心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殷本纪》:“比干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心,居于胸腔、膈膜之上,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医宗必读》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生理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主血脉和主神志。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五行中属火,有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与小肠之间通过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人体是一个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构成的统一的整体。各脏腑、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不仅是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关系,而且还以经络作为联系通道,在脏腑组织之间相互传递各种信息,并通过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协调的整体。因此,各个脏腑器官组织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中,心与其他脏腑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从中医五行学说角度来说,人体的内脏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故可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和病理功能。金曰收敛、清肃,而肺具有清肃之性,肺气肃降为顺,故肺属金矣;木曰曲直、条达,有生发之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具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矣;水曰润下,具有下行、寒润、闭藏的特性,而肾有藏精和主水等功能,故肾属水矣;火性温热,其性炎上,而心阳有温煦之功能,故心属火矣;土曰敦厚,能生载万物,而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能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故脾属土矣。五脏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五脏的五行归属,既简明扼要阐述了五脏功能特性,又说明具有内在联系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即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包括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之间相互资生。金生水即肺生肾,如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即肾生肝,如肾藏精以滋肝之阴血;木生火即肝生心,如肝藏血以济养心火;火生土即是心生脾,如心阳以温脾;土生金即是脾生肺,如“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这些都是以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释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素问·集注》说:“心主火,而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素问·五脏生成》说:“心……其主肾也。肺……其主心也。肝……其主肺也。脾……其主肝也。肾……其主脾也。”其所说的“主”,是指制约或相克的意思。因为“克中有生”“制则生化”,所以称它为“主”。以此类推,脾属土,木克土,脾土制于肝木,故肝为脾之主;肺属金,火克金,肺金制于心火,故心为肺之主;肾属水,土克水,肾水制于脾土,故脾为肾之主。此即以五行相克来阐释五脏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论。

五脏相互联系不仅体现在生理上,也可体现于病理上。他脏之病可传本脏,本脏之病可传他脏,这种病理的相互影响称为传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五脏疾病的传变,可以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以心为例,心属火、肝属木,木能生火,故肝为心之母,心病可传肝,即子病犯母,或称“子盗母气”。因为先有心火旺盛,然后累及肝脏,引动肝火,从而形成心肝火旺;或先有心血不足,然后累及肝脏,导致肝血不足,从而形成心肝血虚,故临床常见的证型有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均属于子病犯母的范围。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即确定补母或泻子的基本治疗原则。若肾阴不足,而致心火偏旺,水火不济,从而形成心肾不交之证,可采用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因心主火,火属南;肾主水,水属北,故称泻南补北,这是因为水不制火。针灸疗法中凡实证者,均可采取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的方法。例如肝实证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即是“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中肝之实火的治疗,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肝实证时,肝木即是母,心火即是子,故可泻心火以助泻肝火。

五脏之间存在生克关系,情志生于五脏,故情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既然在生理上人的情志之间可以相互抑制,在病理上又和五脏六腑之间关希密切,故临床上可以“以情治情”,即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喜为心志,属火;忧为肺志,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胜优。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能克火,所以恐胜喜。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胜恐。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能克土,所以怒胜思。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能克木,所以悲胜怒。

五行学说,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外,同时又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和自然界的五色、五气、五味、五方、五时等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如以心为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通过五行对火的这种描述自然而然地将人体的心、脉、舌和自然界的南方、热、苦、赤、暑等密切联系起来。

其次,在经络联系上,手少阴心经与手少阴别络的循行路径如《灵枢·经脉》所言“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腕后一寸,别走太阳也”。心可联系的脏腑有心、心系、小肠、肺、目系、喉咙。此经起于心中,终止后归属于心系即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与小肠相联络。其分支由心系向上,沿着食道上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心经发生病变,由于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手少阴心经也别络于它脉,即经别,从手少心阴经的腋窝两筋之间分出后,进入胸腔,归属于心脏,向上走喉咙,浅出面部,在目内眦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合。

以上是从理论上的五行生克乘侮和经脉角度论述了心与脏腑的关系,下面则从各脏的生理功能角度来阐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