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病治则与治法

第七章 中医心病治则与治法

“治则”一词首见于明·李中梓的《内经知要》。《辞海》解释治则为治疗疾病的总则;1986年首届中医治则研讨会指出“中医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是对保持健康、祛除疾病和恢复健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其定义为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辨证论治、治病求本、标本缓急、标本同治、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等。

治疗方法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具体治疗手段和措施,简称治法。常用的有汗(解表法)、吐(催吐法)、下(攻下法)、和(和解法)、温(温里法)、清(清热法)、消(消导法)、补(补益法)八大法;有时也用到理气法、理血法、固涩法、开窍法和镇痉法。每一大法又包括若干具体治法,如清法有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和清热养阴之分;补法又有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之别。

治则是适应于所有疾病,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治法适应于某一特定患者和某一特定疾病,是治疗该疾病所必须遵循的规则,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如具体的祛邪法有汗、吐、下、清等;具体的扶正法有温阳、益气、滋阴等;具体的调适法有和、因、固等。我们应该根据疾病的病理特点制定其相应的治疗大法。如胸痹,其病因有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该疾病的治疗大法就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

对于心病的治疗,中医一直以辨证论治和整体观为主要诊疗指导原则,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治则与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