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水

3.心水

心水,《金匮要略》首发其端,提出“五水”之说,指出因五脏病变引起的水肿,分别表现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等证候。其中,“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明确论述了心水的特征为身体沉重,少气息短,不得平卧,烦躁心悸,下肢先肿。但在此之前,《黄帝内经》对心水部分症候已有描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早至,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乎。”由此可见,《黄帝内经》的论述,除描述了心水的一般症状外,还提出了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①“寒气流行,邪害心火”可引起心水。②由心可影响肺,标本俱病,出现呼吸困难。诸心病,如心痹、胸痹、真心痛、眩晕等,多因心气损伤,气虚血凝,或气滞血瘀,脉道不通,无以运行,血不养心。心脉与肺通,心病及肺,肺脉瘀阻,肺气损伤,司呼吸、主治节、通调水道等功能失调;心脉与肾连,心病及肾,肾主水,水液平衡失调;心郁则肝郁,心病累肝,肝藏血,疏泄障碍。即如《素问·大奇论》所谓“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引起水肿、喘咳、胀满(肝大)、黄疸,即能引起心水。心水类似于西医学所述的右心衰竭;引起右心衰竭的原因以肺源性心脏病最为常见;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