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多寐是由湿浊、痰、瘀困阻阳气,心阳不振或阳气虚弱,心神失荣引起的以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又称“嗜睡”“多卧”“嗜眠”“多眠”等。
多寐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名为“多卧”“好卧”。《灵枢·天年》也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灵枢·大惑论》云:“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张仲景也对本病有类似论述,《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其中“但欲寐”即指病家多寐、嗜寐。而“多寐”之病名首见于清·沈金鏊所著之《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之“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黄帝内经》理论对睡眠的认识中,阴阳的盛衰是引起寤、寐的原因,“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灵枢·寒热病》云:“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而瞑目。”阳主动,阴主静,阴盛则多寐,因此,所有引起阴阳升降出入失常,阴盛阳虚的原因均可导致多寐。“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卒然多卧者……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后世关于其病机的研究,则有归为脾胃病之说,如李杲和朱丹溪均认为多寐与脾虚关系密切,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肺之脾胃虚论》中言:“脾胃虚,则怠倦嗜卧,四肢不收。”《丹溪心法·中湿》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凡肥人沉困怠惰是湿热……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凡黑瘦而沉困怠惰是热,宜白术、黄芩”,描述了脾虚湿盛,闭阻阳气,久留于阴的发病机理。《血证论·卷六·卧寐云》曰:“倦怠嗜卧,乃脾经有湿也。”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倦怠嗜卧门》亦有云:“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沈金鳌则认为多寐当属心脾病,心神昏浊、心火虚衰皆可致多寐。又有认为与胆热相关之说,如《太平圣惠方》卷三所云:“夫胆热多睡者,由营气涩,阴阳不和,胸膈多痰,脏腑壅滞,致使精神昏浊,昼夜耽眠,此皆积热不除,肝胆气实,故令多睡也。”《圣济总录·胆门》亦云:“胆热多睡者,盖胆腑清净,决断乃所自出,今肝胆俱实,荣卫壅塞,则清净者浊而扰矣,故精神不守而多睡也。神既昏愦,是以常寝卧。”
多寐与西医学的发作性睡病最为相似,但若为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等导致的睡眠增多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睡眠过多也可参照本病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