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功能与病理变化

二、心的功能与病理变化

中医学所谓“心”功能远非单纯解剖学所指心脏之功能,而是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系列功能的综合概念,包括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因素,以及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功能活动。多年来,人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心的本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予以初步揭示,其中以证的研究为主体。因为证是脏腑病理及形态变化的综合反映,通过对某一脏腑证候的生理、病理及形态外观变化的研究可以推知相应脏腑功能的变化,从而认识脏腑病证的本质。根据中医理论,脏腑病证有虚、实两大类,就心脏病证来说,主要有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心火旺盛和心血瘀阻等。

心脏的各种病证多由病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瘀,或心气心血不足所致。《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云:“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本病,诸热瞀瘛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诸病源候论·心病候》云:“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善忧悲,是为心气之虚也。”《太平圣惠方·心脏论》云:“夫心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盛则血脉虚少,而多恐畏,情绪不乐,心腹暴痛,时唾清涎,心膈胀满,好忘多惊,梦寐飞飏,精神离散,其脉浮而虚者,是其候也。”“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心病的治疗有清心泻火、清心开窍、清心豁痰、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益气补血及活血化瘀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