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自汗(卫虚阳弱证)
马元仪治沈康生夫人,病经一月,两脉浮虚,自汗恶风,此卫虚而阳弱也。与黄芪建中汤,一剂汗遂止。夫人身之表,卫气主之,凡所以温分肉、实腠理、司开阖者,皆此卫气之用,故《黄帝内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今卫气一虚,则分肉不温,腠理不密,周身毛窍,有开无阖,由是风之外入,汗之内出,其孰从而拒之?故用黄芪建中汤,以建中气,而温卫实表也。越一日,病者叉手自冒心间,脉之虚濡特甚,此汗出过多,而心阳受伤也。仲景云:发汗过多,病患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与一剂良已。
——陆渊雷.清代名医医案大全.上海:正文书局,1972:7.
【案二】自汗(产后气血亏虚证)
王某,女,25岁,工人,已婚,1971年7月19日初诊。患者行人工流产后,汗出不止,稍活动或吃饭则汗出更多,气短懒言,时有恶风怕冷,面色苍白,语声低微,门窗紧闭还穿薄毛衣,头缠毛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见虚缓无力。
辨证:中气不足,气虚表疏。
治法:补气固表止汗。
处方:生黄芪30g,天花粉9g,党参15g,白术10g(土炒),茯苓9g,陈皮9g,山茱萸9g,五味子9g,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3枚。
二诊:患者连服6剂后,汗出得以抑制,唯活动时有汗出,但大为减缓。药已中病,继服上方。
三诊:患者又服3剂后,令其停药。继用生牡蛎30g,浮小麦30g,炒黄,共为细粉,每日饭后3g,肉汤送服。连续服用2周,诸症悉平。
按:产后亡血伤阴,气随血耗,卫阳不固,腠理不实,故致自汗不止。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陈皮、山茱萸、炒白术补气健脾;五味子、浮小麦固表敛汗。后期以牡蛎散使中气得复,自汗可止。
——李翠萍,卢金镶.古今妇科医案经方集萃.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370.
【案三】自汗(营卫不和证)
孙某,男,39岁。患者左半身经常自汗出,而右半身反无汗,界限非常分明。无其他明显不适。舌苔薄白,脉缓而略浮。
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治法:调和阴阳,固表止汗。
处方: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12枚,炙甘草6g。3剂,水煎服。
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按:凡汗出偏于肢体一侧,或左或右,浸润不止者,都是由于营卫气血有所偏伤,阴阳失于和调所引起。这种“汗出偏沮”,如果不及时治疗,久而久之,卫气不能顾护于外,营气不能守护于内,就有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的“偏枯”证。《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本病往往由于外感风邪而引起,所以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以祛风邪、调营卫、和气血以顾正气,乃是一种正治的方法。否则,风邪凝滞营卫,汗出损伤气血,经脉不通,筋骨失养,那么“偏枯”证就随时可能发生。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
【案四】自汗(湿热郁蒸证)
刘某,女,26岁,银行职员,1998年7月20日初诊。患者诉产后2月余,因饮食肥甘而腹泻。西医诊断:急性肠胃炎。经输液治疗泄止,但自汗不止,动则益甚,倦怠无力,渴欲饮水不多,大便仍不爽。医者以为体虚,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不效,故来诊。症见:自汗绵绵不畅,遍身皆湿且黏,气味酸臭,时时用毛巾擦拭之,疲倦困乏,食少脘痞,觉发热但体温正常,口苦黏腻,溲黄尿少。舌苔黄腻,脉濡稍数。
辨证:湿郁酿热,气失宣畅,腠理不固。
立法:清热化湿,宣畅中焦。
处方:三仁汤加减。
杏仁12g,白豆蔻12g,薏苡仁40g,厚朴15g,枳实15g,神曲15g,滑石12g,通草10g,香薷15g,佩兰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3剂后,自汗渐止。守上方加山楂20g,大腹皮12g,以消积行滞、祛除汗出之源。
患者继服3剂后,汗出等症悉除,乳汁亦增加。
按:此案缘由产后“百脉空虚”,康复心切,饮食失节,加之适逢炎夏之季,终成湿郁酿热。叶天士云:“湿乃重浊之邪,热乃熏蒸之气。”湿热之邪阻碍气机,致气失宣畅,伏郁熏蒸而汗出不止。依辨证采用清热化湿法,虽不止汗而汗亦止。
——张晋云.“通因通用”法治疗汗证举隅.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