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癫病是指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使痰气郁结,蒙蔽心窍而致的以沉默痴呆、表情淡漠、喃喃自语,或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主症的一种常见多发的精神病。属于中医学“郁证”的范畴。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有关。癫病患者多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焦急胆怯、自言自语而少动、悲郁善哭、呆痴叹息等不正常表现,多由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初发病时常见喜怒无常、喃喃自语、语无伦次、舌苔白腻,此为痰结不深,证情尚轻,多为实证;若病情迁延日久,则见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灵机混乱,舌苔渐变为白厚而腻,乃痰结日深,病情转重;久则正气日耗,脉由弦滑变为滑缓,终至沉细无力,使病情演变为气血两虚,而症见神思恍惚、思维贫乏、意志减退者,则病深难复。其诊断在遗传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实验室检查尚未发现有特异性变化以前,主要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即建立在临床观察和精神病理学的基础上。本病多见于青少年,相当于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强迫症等。

癫证,自古即有的典型精神疾病,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在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中医学在其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未停止与癫证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癫证作为中医文献中典型的精神疾病,古人对其探索和治疗,从先秦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每个时代的医学家都在继承前人理论思想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今天我们对癫证治疗的系统全面的认识。

古代对癫证之称大致有“癫病”“癫疾”“癫”“风癫”“风眩”“心风”等多种,其中称“癫疾”者较多。自《黄帝内经》《难经》至明清,诸多医家对癫证多无固定称谓。癫疾的名称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了相关记载,但写法不一,如《灵枢·癫狂》写为“癫疾”;《素问·脉要精微论》《素问·宣明五气》及《素问·阴阳类论》写作“巅疾”;《素问·奇病论》及《素问·脉解》中又写作“颠疾”。早在《黄帝内经》即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比较系统的描述。如《灵枢·癫狂》有“得之忧饥”“大怒”“有所大喜”等记载,明确了情志因素致病,描述其症状:“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癫疾始作,先反僵”“脉癫疾者,暴仆……呕多沃沫”,《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素问·厥论》亦云“癫疾欲走呼”。为了观察病情变化,首创“治癫疾者常与之居”的护理方法,至今也有实际意义。《素问·脉解》又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颠疾也”,指出了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而发生癫病、狂病。战国以前众医家对癫、狂、痫三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线区分,因此,具体内容也互为渗透,或者是寓癫于狂,或以痫为癫,或言癫涉痫,其内容混淆不清,尤其是癫证和痫证始终未能明确区分,往往癫痫并称。《难经·二十难》提出“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使癫与狂相鉴别,之后《金匮要略》谓之“癫眩”,《诸病源候论》用“风癫”“风邪”之名,《备急千金要方》称“风眩”“癫邪”。金元诸家以后,癫、狂、痫三者逐渐区分开来。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癫狂痫辨》中对癫证、狂证、痫证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王肯堂对癫、狂、痫三证从症状上进行明确的鉴别,《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曰“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譬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瘛瘛疭抽掣,目上视,或口眼㖞斜,或口作六畜之声”,至此癫、狂、痫三证截然分开,癫证才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疾病被承认,也为后世医者的辨证论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指出“癫狂……乃气血凝滞脑气”,从而开创了以活血化瘀法治疗癫病及狂病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