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悸,是指悸动不安、惊惕之意。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而悸者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谓动而悸者,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一般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可发展为怔忡。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他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黄帝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其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黄帝内经》只言“惊”。以“悸”称者始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宋代《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忡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述。金·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悸》中,对有关悸的证治做了进一步疏注,阐述了惊悸、怔忡之含义,并指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二端。《丹溪心法》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