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痴呆,多由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等病因,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其轻者可见寡言少语、反应迟钝、善忘等症;重则表现为神情淡漠、终日不语、哭笑无常、分辨不清昼夜、外出不知归途、不欲食、不知饥、二便失禁等,生活不能自理。本病在心脑病证中较为常见,可发于各个年龄阶段,但以老年阶段最常见。据国外资料,在65岁以上老人中,明显痴呆者占2%~5%,80岁以上者增加15%~20%,如以轻中度痴呆合并估计,则要超过上述数字2~3倍之多。近年来我国人民平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构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高,今后本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本病属疑难之症,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尤其是近几年来,对本病开展了前瞻性多途径临床研究,疗效有较大提高。
古医籍中有关痴呆的专论较少,与本病有关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预后等认识散见于历代医籍的其他篇章中。《黄帝内经》中有类似痴呆症状的描述,如《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唐·孙思邈在《华佗神医秘传》中首倡“痴呆”病名。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有“癫狂痴呆”篇,指出该病由郁结、不遂、思虑、惊恐等多种病因积渐而成,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并指出病机为“逆气在心或肝胆二经,气有不清而然”,至于其预后则有“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之说,至今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清·陈士铎《辨证录》立有“呆病门”,对呆病症状描述甚详,认为其主要病机在于肝郁乘脾、痰积胸中、弥漫心窍,使神明不清而发病,治疗应以开郁逐痰、健胃通气为主要方法,立有洗心汤、转呆丹、还神至圣汤等方,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曰:“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说明年老肝肾亏损,脑髓失充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清·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中风》云“(中风)初起神呆遗弱,老人厥中显然”;及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曰“中风后善忘”等,是中医学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记载。
西医学的痴呆综合征,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脑叶萎缩症、正压性脑积水、脑淀粉样血管病、代谢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