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吴澄

7.吴澄

按临床表现将失眠分为12个证候类型,并详细全面地论述了其病机特点与主要治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吴澄在其《不居集》上集卷二十二提出了“左右不得眠证”,以中医左肝右肺之说,来区分左右不得眠各自病位的方法。书中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所以左属肝,肝藏血,肝阳也,血阴也,乃外阳而内阴也;右属肺,肺主气,肺阴也,气阳也,外阴而内阳也。由阴阳互藏……左不能贴席眠者,肝也,血也;右不能贴席眠者,肺也,气也。”他提出,不能左侧卧位而眠者,为肝病;不能右侧卧位而眠者,为肺病;并提出如病久形脱,左不眠为肝胀,右不眠为肺胀,皆为不治之症。吴氏在论及左右不得眠证时说:“虚损多由积痰、留血之病……此痰挟瘀,凝滞阻塞道路,宜养血以流动乎气,降火以清乎痰,四物汤加桃仁、诃子、青皮、竹沥之类。”在论及肾虚致不眠时又说:“房劳过多,肾虚羸怯之人,胸膈之间多有积痰留瘀,碍滞道路,皆由肾虚不能约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犹水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虚损之人不眠之时,则左右之阴阳、气血道路相通,眠则道路阻塞,是以不得眠也。宜补肾和血,地黄、牛膝、石斛、木瓜、苡仁、桃仁、芎、归、参、芪之属。”吴氏提出虚损之证多由积痰、留血为病,在治疗上最早应用了以补气之参、芪与活血之牛膝、桃仁、川芎等配伍的补气活血治法。特别是对于肾虚失眠者,他认为,其由于气虚不能生血、不能流畅所致,开气虚血瘀理论之先河。

——吴澄.不居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