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癫病案(心阳虚衰证)
患者孙某,女,35岁,2010年3月3日就诊。患者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笑欲哭,夜不能寐,食少倦怠,张口即有清水吐出,舌淡胖、少苔,脉细弱。家属称无癫病病史,此次发病亦无明显诱因。
辨证:心阳虚衰,心神被扰。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宁志。
处方:补坎益离丹加味。
黑附片30g,桂枝30g,海蛤粉15g,炙甘草15g,生姜15g,石菖蒲10g。3剂,每剂药以1500mL水煎取药液约500mL,分3次温服,嘱每4小时服药1次,3剂药2天内服完。忌食一切生冷水果。
二诊:患者神情大为安定,言语、举止较前日大为改善,仍夜不能寐,张口已无清水吐出,舌淡胖,少苔,脉细弱。继续原方3剂,嘱每4小时服药1次。
三诊:患者夜睡4~5小时,症情改善。继服原方3剂,嘱每日服药3次。
四诊:患者睡眠、语言、举止、神情已基本正常,舌淡,苔薄,脉弱。后以补坎益离丹加减调理3次而愈。
按:癫病临床治疗甚为棘手,其病位虽在神机,然心神关乎五脏阴阳虚实,故病机复杂难辨。尽管先贤对此病发生原理早有论述,如“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素问·脉解》),“重阴者癫”(《难经·二十难》),但临床所见者多求法于情志、痰滞、寒凝、阴盛等所致脏气不平、神机逆乱之由,而于阳虚中求治者鲜有矣。此案所见,患者神志恍惚、言语错乱、心悸易惊、善笑欲哭等,因由肾中相火衰而见君火势弱,不能化生中土,中气湿寒,痰浊湿邪泛溢上逆,隔拒上焦,蒙蔽心窍所致;君火不降,故夜不能寐;君相二火衰而致中土衰无以制水,故见张口即有清水吐出。方用补坎益离丹补真火以化生君火,加石菖蒲以芳香化浊,引药入心,是为方证合拍。至于煎药频服之法亦为临床重病所常用,目的是保持药物的持续作用以加强疗效。
——俞晓劲,杨闻州,呼兴华.补坎益离丹治疗癫病1例[J].江苏中医药,2012,03:65.
【案二】癫病案(心阳虚衰证)
患者,男,51岁,患精神分裂症33年,因反复停药曾先后22次住院治疗。诊见:消瘦,面色黧黑,肌肤干燥,孤僻懒散,安静少语,自笑,行为怪异。舌质暗红,无苔,脉细涩。
辨证:癫证,久病多瘀型。
治法:益气活血,通窍定志。
处方:四物汤加味。
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2g,熟地黄12g,黄芪15g,炒白术20g,茯苓15g,郁金12g,红花9g,丹参25g,炙甘草6g。
以上方加减,服药80余剂,患者精神症状明显减轻,面润体健,在家能干一些农活。
按:久病多虚,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损伤人体正气,故导致气虚,表现疲乏无力、生活懒散、被动少语,故以四物汤加味以补益气血;久病多瘀,表现为消瘦、面色黧黑、肌肤干燥、舌质暗红、无苔、脉细涩,治当加红花、丹参、郁金以理血活血。气血旺且气血运行通畅,神有所依,故神志正常。
——汪金涛,郝秀梅.精神分裂症可从“痰瘀”论治[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7:1011-1013.
【案三】癫证案(痰火内扰证)
巫某,男,40岁,干部。患者经常忧思郁闷不乐,于1975年12月25日晚突然发病。初则辗转叹息,难以入寐,继则启门而出,街上游走,漫无目的,当晚即护送来本院急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暂在观察室留医。翌日动员其家属转送精神病院,因家属不同意而要求转中医治疗。现症见:形体丰腴,精神呆滞,两眼直视,表情淡漠,沉默寡言,问之不答,口臭纳呆,大便4天未解。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辨证:痰火内扰证。
治法:清肝泻火,理气化痰,安神定志。
处方:龙胆泻肝汤合大承气汤加减。
龙胆10g,木通10g,北柴胡6g,大黄10g(后下),芒硝6g(冲),生地黄12g,栀子10g,郁金10g,川菖蒲10g,远志15g。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泻下2次,排出黄褐色大便,量多,臭秽难闻,已能自叙病情,睡眠转佳,口苦,并要求回家治疗。仍守上法去硝、黄,加酸枣仁15g,云苓10g,炙甘草6g。7剂。
上方出入,又服旬余,病情基本向愈。为巩固疗效,乃以理气化痰、安神定志之剂制成丸药久服,以善其后。至今已逾年,未见复发。
按:此病案为思虑气结,气郁化火,火气上迫,痰火内扰心神所致。火热痰浊,上扰神明,心神昏乱而出现神志障碍症状。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大承气汤加减,以清肝泻火、理气化痰,使神志清而病愈。
——吴烈钊.癫证验案[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4:7-8.
【案四】癫证(心阴不足证)
患者,女,19岁,学生。1982年秋,患者因情志不遂,曾失眠三昼夜,继则语无伦次,喜笑不休,某院诊断: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服用奋乃静等西药,症状虽有所控制,但不稳定,于1984年12月9日来我院就诊。现证:语无伦次,情绪不稳,时而急躁,时而郁闷,表情淡漠,多笑,心烦,失眠,纳呆,食后腹胀,肠鸣,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心阴不足,神志不宁。
治法:养心安神,补肾健脑。
处方:黄连5g,黄芩9g,黄柏9g,白芍18g,生地黄15g,阿胶珠9g,百合12g,鸡子黄2枚(分冲),浮小麦30g,大枣7枚,郁金12g,炙甘草9g。
二诊:患者连服7剂,纳食增,精神稍好转,余症均见好转。仍遵前法,兼以疏肝理气,原方去黄柏,加陈皮9g,再进7剂。
三诊:患者药后情绪稳定,精神亦趋平和,唯偶有心烦郁闷、口干不欲饮。治以解郁除烦、养心安神。
处方:郁金12g,菖蒲9g,栀子6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煅龙齿24g(先煎),黄连5g,黄芩9g,浮小麦30g,白芍18g,阿胶珠9g,鸡子黄2枚(分冲),五味子9g,炙甘草9g。
服药20剂,病情好转,精神情志俱佳,余无不适。
按:癫证是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的精神失常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阴阳偏盛,痰气上扰,气血郁滞,情志抑郁等。此病例系情志所伤而致,病人积忧久郁,损及心脾,气滞不通,肝失条达,兼病人素体阴虚,故治以养心安神、补肾健脑、解郁除烦。用药以甘麦大枣汤、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为主进行加减,常加用炒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菖蒲、龙齿镇惊安神。
——谢海洲,王辉.癫证治验一例[J].天津中医,1986,5:11.
【案五】癫病案(心肝脾三脏亏损、痰郁闭窍证)
患者,男,45岁,澳大利亚华侨,原籍青岛,2005年3月14日初诊。家属代述:病者1年前从澳大利亚探亲返家,因与家中亲人发生争吵,加之路途劳累,继而出现神志失常,喜笑少动,易怒,烦躁不安,饥饱不知,亲疏不分,口渴喜冷饮,并伴咳嗽、痰黄稠,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在当地精神病医院治疗1年,未见好转。近来渐出现表情淡漠、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少动、不知秽洁、不知羞耻,伴有纳差、大便秘结4天,舌淡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痰郁闭窍。
治法:理化气痰、解郁醒神。
处方:钱氏醒脑通窍汤加胆南星、天竺黄、郁金、远志、生地黄、玄参。
二诊:上药7剂后病情大有好转,服药后排出黑褐色稀水样便,每日行4~5次,自述心烦、睡眠转佳,夜间可睡4~5小时,有时喃喃自语,亲疏能分,舌质淡,苔略黄,脉弦数。守上方减去大黄、黄连,加服香附15g,瓜蒌30g,续服20剂。
三诊:服药后日解大便2次,成形,质软色黄,饮食正常,睡眠达9~10小时左右,自语消失,情绪良好,自知力恢复,自诉如醉初醒。继服上剂巩固治疗2月余。
患者返回澳大利亚后至今未发。
按:原发症状辨证应属癫狂症,乃暴怒伤肝,火气上逆,煎熬成痰,痰火内结,蒙蔽清窍为患。治宜降火逐痰为主佐以平肝,以礞石涤痰汤加减治疗应获良效。但经西药治疗1年,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均未获效,导致病情逐渐加重,继而转为阴证,致心肝脾三脏亏损,痰郁闭窍。治宜理化气痰、解郁醒神。自拟钱氏醒脑通窍汤加胆南星、天竺黄、郁金、远志、生地黄、玄参。
——钱成光.癫病临床治验[J].中国民间疗法,2008,2:44.
【案六】癫病案(痰气郁结证)
某患者,男,15岁,1999年12月6日初诊。其父代诉:患者由于身体肥胖,在读初一时,怕同学们讥笑,整天郁郁寡欢,少言懒语,时好时坏,病情逐渐加重,以致不肯出门,目不视人,语无伦次,夜寐不佳。经头颅MR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胸透、心电图正常。动态脑电图检查:白天描记见低至40微伏的10CPS的a节律,少量低幅快波夹入,少量低幅θ活动散见,未见慢活动阵发及痈样波发放,睡眠脑电图小睡眠周期变化存在。在00:46:25时见低至80微伏棘慢波散发,以右侧明显,右顶部呈可见位相侧置;在00:46:38时,左顶部见波幅低至50微伏慢活动呈出现。诊见:表情呆板,双目呆滞,答非所问,怕见生人,身体肥胖,体重120kg。舌质紫暗,苔厚黄腻,脉细弦滑。
辨证: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扰乱心神。
治法:清心泻火,化痰开窍,养心安神。
处方:顺气导痰汤加减。
香附10g,木香10g,陈皮6g,半夏12g,胆南星10g,枳实10g,合欢皮10g,茯苓10g,川楝子10g,郁金10g,夜交藤30g,川芎5g,柴胡10g,浙贝母10g,青皮4g,生白芍12g。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10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寐好转,能与家人谈思想,病人能诉说自己的某些症状,体重下降3.5kg,仍神疲,舌苔薄腻,脉细。拟前法出入。
处方:生地黄15g,百合10g,合欢皮10g,黄连5g,枳壳10g,车前草12g,茯苓10g,玉竹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白蒺藜10g,青皮10g,柴胡10g,当归10g。每日1剂,分3次服。
连服30剂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随访2年,患者一直在校读书,情绪稳定,体重也逐渐减轻,与同学能和睦相处。脑电图复查正常。
按:患者由于身体肥胖,因外界的压力而产生自卑感,思虑太过而伤心脾,思则气结,心气受抑,脾气不发,则痰气郁结,痰入心包,扰乱心神,困扰大脑而致病。方中以黄连、柴胡、川楝子、青皮、郁金,疏肝解郁、清心开窍;白芍、白蒺藜、玉竹,养阴祛风;夜交藤、茯苓、百合、合欢皮养心安神;浙贝母、枳壳理气化痰。诸药合用,起到清心泻火、化痰开窍、养心安神醒脑的功效,其病自愈。
——吴国英.顺气导痰汤加减治疗精神分裂症[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