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再入睡困难等。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可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正常生理和体能恢复的需要,从而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表现为日间困倦、体力下降,伴有紧张不安、情绪低落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周围血管收缩等自主神经紊乱症状。很多患者会过度关注自身的睡眠问题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加重失眠,导致症状的恶性循环。

在现存医学文献中,失眠最早记载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书称本证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如《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巨阴)脉:是胃脉也……不食,不卧,强欠,三者同则死。”《十问》:“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在《黄帝内经》中,此类病证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卧不得安”“不得卧”等,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入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记载“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卧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的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记载:“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其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不得眠”“卧起不安”“不得卧”等称谓此类病证,如《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干姜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书中还记载了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治疗失眠,至今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据晋至隋唐时期的医学文献记载,以“不得眠”“不眠”“不得卧”等称谓者较为多见。宋金元时期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寐”的病名。明清时期,医家仍以“不眠”“不得卧”命名,但不寐的病名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不寐》中归纳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如“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也较全面地论述了其辨证施治方法。《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不得卧》中则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等五个方面。

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和洪金鼎的《医方一盘珠》等则已经把“不寐”单独列为一大类疾病。

综上所述,失眠类疾病,由于在古代文献中用名不一,含义亦有所区别,因此在文献研究中应注意鉴别。“不寐”因取其字之本义来命名,指称准确,易于把握,自明清以后,“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特别是近现代得到较多医家的认可,多被作为规范的病名使用。由于“不寐”与西医学的失眠症有较强的对应性,为使非专业人士更易理解和接受,本章亦采用“失眠”病名,由于其他疾病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篇讨论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