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百合病,中医病名,是一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其症状有精神恍惚、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食欲时好时差及口苦、尿黄、脉象微数等。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

情志病是中医学特有的病名,是内科杂病中重要的一类,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症、癔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的身心饱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情志病的发病呈逐年增高趋势。中医对情感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仲景提出了“百合病”等情志病的具体名称,而且谨守辨证论治精髓,灵活选方用药,为后世情志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百合病,最早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一书。东晋·陈延之《小品方》将百合病列入热病门,并把仲景治百合诸方归为疗伤寒百合病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之八·五十一伤寒百合病》认为:“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对百合病含义作了不分经络、百脉一宗悉病的病机解释。宋·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直改其语为“治汗后百合病,治吐后百合病,治下后百合病。”此种说法不合仲景原意,仲景所提的汗吐下误治,意指先有百合病,后被误治而出现其他症状,非指因误治才致百合病。明·赵以德在《金匮论衍义》中指出,该病多因“情志不遂,或因离绝苑结,或忧惶煎迫”所致。张璐在《张氏医通》记载了他为内翰孟瑞士尊堂太夫人诊病,认为夫人之病“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扰其百脉所致,病名百合。”但他在专论百合病时,则认为:“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病为百合病,肺病日久而得此为痿。”至清代,许多注家继承前人对百合病的病因认识,甚至直将本病纳入《伤寒论》注书中,如沈金鳌的《伤寒论纲目》,将百合病列在“伤寒所诸病”条目下;吴坤安则将其列于《伤寒指掌·伤寒变证》中。这一时期,随着温病学派的兴盛,很多医家又将百合病纳入温病范畴,如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说“百合病皆缘时疫新愈”“凡温暑湿热诸病皆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