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一、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健忘是由于心脾肾虚损,气血阴津不足为主,亦有因气滞血瘀、痰浊上扰而成者,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健忘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随着老年社会的到来,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本病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健忘病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在此之前,《黄帝内经》称之为“喜忘”或“善忘”。《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称之为“好忘”。自宋代《圣济总录》中称“健忘”后,一直沿用至今。

《黄帝内经·大惑论》曰:“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善忘。”意为太阳寒水司天时,寒气降临,心气从气,在人易生健忘。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皆称“健忘”为“好忘”。《备急千金要方·好忘》中曾出现“开心散方,善治好忘”。《外台秘要》卷第十一之消渴口干燥方三首中曾提及“好忘”一词,“广济疗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好忘方:麦冬、牛膝、龙骨、茯神、人参、黄连、山茱萸、菟丝子、鹿茸等”。

《太平圣惠方》曰:“夫心者,精神之本,意智之根。气浊则神乱,神乱则血脉不荣,精神离散,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圣济总录》亦曰:“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心伤则喜忘。”而在《圣济总录》后,“健忘”作为病名一直沿用至今。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所云:“心不下交于肾,则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生痰,水居下则因而生燥,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亦如汪昂于《类证治裁》中云:“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鲜遗忘之失。”

健忘相当于西医的轻度认知障碍。西医学其他疾病如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中毒、脑外伤、颅内感染等表现为记忆力减退为主症的疾病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