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名医医案精选

八、名医医案精选

【案一】失眠证

成某,女,42岁。病已8年,头晕失眠,四肢麻痹,周身不宁。由于其工作繁重,未能适当休息,亦未正规治疗,一直坚持工作,经常夜深始能休息,体力渐衰,烦躁易怒,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近2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不得不停止工作,专心疗养。舌胖苔白,脉数,且现脉律不整。据检查心脏无病变,故难作确诊,暂先舍脉从证治之。

辨证:肾阴虚火旺,心神不宁。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处方: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

野百合12g,紫贝齿12g(青龙齿12g同布包),磁朱丸6g(北秫米12g同布包),肥知母6g(米炒),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红枣7枚,酒生地黄10g,朱茯神10g,朱寸冬10g,酸枣仁12g,紫河车6g。

二诊:前方服2剂,烦躁较好,余症如旧。病已数年,只服2剂,自难显效。前方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渐能入睡,但易惊醒,烦躁易怒已能控制,精神不宁,多疑多虑,则仍如旧。前方不变,再服3剂。

四诊:前方又服3剂,诸症均有所减,心神较前安定,已能安睡3小时左右,惟醒后不能再睡。

五诊:服药7剂后,精神已较安定,烦躁也已减少,仍睡不实而易醒,四肢有时麻木。前方加桑枝15g,桑寄生15g,豨莶草12g。

六诊:服药2剂,又因急怒,精神似已失常,疑虑甚大,语言重复,唠叨不绝。自觉头胀,两腿乏力,睡眠仍不实。拟甘草大枣汤、旋覆代赭汤合生铁落饮治之。

处方:生铁落30g(紫石英24g同布包),磁朱丸6g(北秫米12g同布包),代赭石15g(旋覆花6g同布包),朱寸冬10g,朱茯神10g,野百合12g,酸枣仁12g,夏枯草10g,紫河车10g,浮小麦30g,炙甘草6g,功劳叶12g,大红枣7枚。

七诊:前方连服5剂,精神又趋安定,但心烦殊甚,口苦口干,为胆热之象。仿陈修园意,千金温胆汤去生姜合秫米半夏汤治之。

处方:淡竹茹10g,霞天曲6g,淡竹叶10g,半夏曲6g,北秫米12g(磁朱丸6g同布包),化橘红4.5g,炒枳实4.5g,鲜生地黄10g,东白薇6g,鲜石斛6g,金石斛6g,白蒺藜12g,炙甘草3g。

八诊:服前方6剂,烦躁渐好,但有时仍难控制,初服前方时睡眠甚好,以后不见佳。

九诊:服药3剂,忽受感冒,咳嗽痰多。暂用解表清宣肺方治之。处方从略。

十诊:服药2剂,感冒仍未痊愈,仍治感冒咳嗽。处方从略。

十一诊:自感冒后,原病又发,烦躁不宁,睡眠不安,食欲也大减退,胸闷而胀,大便不畅,四肢麻木。

处方:金石斛10g,朱茯神10g,鲜石斛10g,朱寸冬10g,北秫米12g(半夏曲10g同布包),嫩桑枝12g,桑寄生12g,豨莶草12g,野白术4.5g,北沙参10g,广陈皮炭6g,绿萼梅10g,炒远志10g,酸枣仁15g,厚朴花6g,莱菔子6g,玫瑰花6g,莱菔缨6g。

十二诊:服药3剂,胸间闷胀好转,有时恶心,食欲不振,烦躁口苦,睡眠易醒,大便已通畅。处方以前方去莱菔子、莱菔缨、绿萼梅,加鲜菖蒲、鲜佩兰、鲜藿香、竹茹各10g。

十三诊:服药3剂,食欲好转,消化力弱,仍烦躁,睡不实。

处方:枳实炭4.5g,淡竹茹10g,广陈皮炭6g,白蒺藜10g,北沙参10g,野白术4.5g,朱茯神10g,朱寸冬10g,半夏曲10g(北秫米12g同布包),磁朱丸6g(珍珠母24g同布包),炒远志10g,川郁金10g,炙甘草1g。

十四诊:服前方5剂,诸症均减,睡眠较实,纳食亦佳,患者拟回原籍休养,要求改服丸方。处方:每日早服神经衰弱丸20粒,下午服牛黄清心丸1丸。服1个月。

十五诊:返乡服丸药情况很好,烦躁减,睡亦安。来京途中,劳累受热咽痛,饮食无味,大便干,暂用清热和胃法治之。处方从略。

十六诊、十七诊:均为暂用方故从略。

十八诊:咽痛已愈,食欲欠佳,自汗殊甚,又现烦躁,睡眠不安。拟玉屏风散加味治之。

处方:炙黄芪24g,野白术6g,炒防风4.5g,炒远志10g,宣木瓜10g,浮小麦30g,当归身3g,夜合花10g,酸枣仁12g,酒黄芩6g,朱茯神10g,乌梅炭4.5g,酒黄连3g,朱寸冬10g。

十九诊:服前方6剂,汗已少,睡眠也较前安定,但连日腹泻,小便少,体倦无力,食欲不佳,阳虚自汗,脾虚便溏。拟补中健脾法。

处方:台党参10g,野白术6g,紫油朴3g,云茯苓10g,车前草10g,生牡蛎12g,云茯神10g,旱莲草10g,生龙骨12g,炒建曲6g,焦内金10g,诃子皮10g(煨),炒远志10g,酸枣仁12g,浮小麦30g,甘草梢3g。

二十诊:服前方4剂,腹泻、自汗均见好,睡眠亦甚安稳,食欲增加,精神逐健,时届炎暑停药2月。近日来燥热之感又复出现,咽痛,口干,睡后干渴致醒,小溲短少。脉象濡数,左寸独盛。此为心火甚炽之象,拟加祛暑清热之品治之。

处方:鲜生地黄10g,忍冬花10g,鲜佩兰10g,鲜石斛10g,忍冬藤10g,鲜菖蒲6g,酒玄参10g,山栀花6g,浮小麦30g,益元散12g(车前子10g同布包),生牡蛎12g(生龙骨12g同布包),磁朱丸10g(北秫米12g同布包),酒黄芩6g,酒黄连6g,炒远志10g,酸枣仁12g。

二十一诊:前方服药4剂,咽痛口干均已见好,停药月余,睡眠基本好转,但不稳定,看书稍多或精神紧张时,睡眠即不安稳,睡不好即头晕全身无力。患者要求开常服方,巩固疗效,恢复体力。

处方:台党参12g,野白术6g,紫河车6g,炒远志10g,首乌藤15g,白蒺藜10g,陈广皮6g,清半夏10g,炙甘草3g,紫石英15g,朱寸冬10g,鹿角胶6g(另烊化兑服),紫贝齿15g,朱茯神10g。

按:本案前后共诊21次,历经半载,终于治愈。经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髓”,脑与肾关系密切,况“劳伤肾”,用脑过度则肾气亦伤,肾伤则心火易炽;又届更年之期,愈难潜敛,烦躁不安,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诸症由是而起。服药过程,屡有反复,新病旧疾,变幻繁多,时发脏躁,倏现阴虚,乍见胆热,旋又阳虚,忽而心火旺盛,忽而脾胃不和,随症变法,应对灵活。主方共用十二首之多,如百合知母汤、甘麦大枣汤、秫米半夏汤、生铁落饮、旋覆代赭汤、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茯神散、玉屏风散、三黄汤等,最后以六君子汤合麦冬汤收功。辨证六种,主方十余,几乎集治失眠诸法之大成,可谓典型医案,处此错综复杂之症,而施师辨证灵活,布局井然,八年夙疾,始获痊愈。

——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案二】失眠症(胃气失和证)

周女,病失眠已久,最近时时作哕,苔白腻满布。因其以往选用滋阴安神剂无效,《黄帝内经》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当先从治胃入手。

辨证:胃气失和,扰乱心神。

治法:和胃健脾,化滞安神。

处方:炮附子9g,大川芎9g,姜半夏24g,北秫米12g,香甘松9g,炙甘草3g,肉桂末1.8g(分三次吞)。

注:服此方2剂,即得安寐。

按:“胃不和则卧不安”,为胃有宿食,或变生痰浊、痰热,影响心神所致。此病人苔白腻,作哕,为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生痰壅遏于胃,以致胃不和。方用桂、附温阳,阳气充足则湿可化;姜半夏、秫米、甘松和胃除痰,胃和则心神安;川芎一味,王如古谓其能“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补风虚”。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该品能抑制自发活动,还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有良好的安眠作用。本案辨证准确,施方中肯,疗效自然得心应手。

——朱良春,何绍奇,朱步先.章次公医案[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案三】失眠症(心脾两虚证)

肖某,男,53岁。失眠10余年,经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无明显疗效。诊见:夜间难以入睡,或时寐时醒,伴头昏、疲乏、心悸、纳差、大便秘结,5天一行,尿频,平素易感冒。舌胖嫩,苔白,脉细,右关弱。

辨证:心脾两虚,心神不宁。

治法:补益心脾,益气养血。

处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黄芪15g,党参24g,酸枣仁24g,茯苓12g,当归12g,白术18g,肉苁蓉18g,木香6g,炙甘草6g,远志3g,大枣4枚。

服上方10余剂后,睡眠明显改善,为巩固疗效,嘱其守方再服一些时日,避免停药过早而使病情反复。

按:本案由于心脾两虚,治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远志、酸枣仁、茯苓、肉苁蓉,补心益脾、安神定志、益精血;木香行气健脾,使全方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之效。

——邱仕君.邓铁涛医案与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案四】失眠症(阴虚火旺证)

周某,女,34岁,2009年10月19日就诊。患者失眠多梦10余年,加重1年,严重时需于睡前服用阿普唑仑2片(每片0.4mg)才可入睡。白天心烦意乱,情绪低落,间或突如其来全身发热(体温不高),手足心热,但有时又自觉畏寒,容易感冒,饮食尚可,时有口干,尿黄,便干,月经提前,量多色红。舌苔薄有齿印,质淡红,脉沉细带数。

辨证:阴虚内热,气弱外寒,心神失养,卫外不固。

治法:滋阴降火,益气固卫,镇静安神。

方药:当归六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生地黄10g,熟地黄10g,川黄连5g,黄芪30g,当归10g,防风10g,白术10g,地骨皮15g,银柴胡5g,酸枣仁20g,柏子仁20g,夜交藤20g,12剂,每天1剂,煎服2次。其中1次在睡前1小时服。

二诊(2009年11月1日):症情显著改善,较易入睡,身上发热的感觉减少,畏寒也减轻,心情较前平静,唯大便仍干,有时隔天1次。故在上方中加肉苁蓉10g,以助阳润肠通便;加桃仁15g,以活血润肠通便。又开14剂,以观后效。

三诊(2009年11月20日):谓睡眠尚可,大便仍不通畅,自觉第2次方不如第1次方效佳。遂按第1次方又开14剂,另开中成药大黄胶囊4盒(院内制剂),每粒0.4g,每次3粒,每天2次。

药后失眠症已愈,嘱其保持心态平和,多吃蔬菜水果,生活有规律。

按:当归六黄汤出自《兰室秘藏》,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两方均不是治疗失眠症的专方,主要是根据本案辨证阴虚内热、气弱外寒的病机所得。但因内热不重,故“六黄”中,只用了“四黄”,去掉了黄柏、黄芩,重在滋阴;玉屏风散只有三味药,全用,重在益气固卫。其中,黄芪是两方所共有,在此基础上加用了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以镇静安神;又加地骨皮、银柴胡退虚热。因患者气虚程度并不重,还未发展到阳虚,故不一定要用助阳通便的肉苁蓉;又因患者并无明显血瘀症状,也不一定要用桃仁活血润肠通便,且二诊方中桃仁用量偏大,这也许是患者自觉二诊方不如一诊方好的原因。由此可见,中医辨证论治必须精益求精,包括药量的大小都应讲究,轻了药力不够,重了药力过头,都不可取。

——胡方林,唐现莉,刘仙菊.陈大舜医案精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