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一、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殷商甲骨文就已经记载了诸多医学方面的内容,如人体外部形态的部位和病名。其中对胸腹腔内器官则有象形文字“心”字,这很可能是中医学认识脏腑最早的记录,说明商代从剖开的尸体中已认识到心的形状,对心脏解剖形态结构也已经有所了解。而“心病”这一笼统的病名记载揭示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对心脏病证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山海经·西山经》曰:“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这是“心痛”一词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的大量帛书和竹简中大部分为医书,亦论述了与心脏相关的病证,如《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载了最早的与心脏病证相关的经脉,《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少阴温(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臂泰(太)阴温(脉)……其病:心痛,心烦而意(噫)。”描述了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是现存医学文献中关于“心痛”的最早记载,《阴阳十一脉灸经》述少阳脉变动有“心与胁痛”、足阳明脉变动有“心与胠痛”、太阴脉变动有“心痛与腹胀”、臂巨阴脉变动有“心彭彭如痛”“胸痛,脘痛,心痛”等症状。以上说明心脏病证的产生与多条经脉相关。“心彭彭”是形容心跳剧烈而伴有跳动之声,这与心力衰竭时心动过速相似;臂有“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循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患者不过三日而死,说明病情之凶险,这与西医学称为“三联音律的奔马律”相似,可见早在秦汉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一些心脏病证,但还没有比较详尽的论述,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

约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有多篇论及心脏病证,而“心病”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心病学理论基础。“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病者,胸中痛”“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在《素问》《灵枢》中亦有大量篇幅记载心病病证,其中《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脉度》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这些论述阐明了心主血脉和心藏神的生理机能,以及心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等的关系。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心的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的心病,其病理现象也离不开心脏的运行障碍和情志思维的异常。同时文献中还记载了几个概念——“真心痛”“厥心痛”“胸痹”“心痹”等,如《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从其临床表现看类似于现代的心绞痛;《黄帝内经》最早记载了“胸痹”这一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病证;《素问·痹论》提到了“心痹”的概念,“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均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阻滞经络,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所致痹证,相当于西医学的风湿性心脏病。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人体生理理论,心病证状、病名,以及心病的病理机制由此而确立,并以此基本概念为起点,为心病诊断、治则治法、临证方药提供理论依据。

约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一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词简旨深,药效确切,被后世奉为中药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记录了不少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这些药物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直至今日,这些药物仍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如人参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心悸,除邪气”的功效;茯苓有“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的功效;菖蒲有“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的功效;赤石脂有“主养心气”的功效;百合有“治邪气腹胀,心痛,补中益气”的功效;半夏有“治心下坚,胸胀”的功效等。可见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很多作用于心脏病的药物,为心脏病的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神农本草经》还提倡饮茶,认为“久服安心益气”。更难得的是,其还提倡根据病位不同,服药与饮食要有先后次序,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这些对心脏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八十一难经》,是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或《难经》。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心病方面亦有独到见解。《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从病因病机、病情程度方面,对“厥心痛”和“真心痛”作了区分,“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厥心痛”的病因是由于其他脏气犯于心所致,而“真心痛”则是心脏本身的病变引起,病位在心,对心痛的病因病机病位作了最早的概括。而其病情相比较而言,“真心痛”疼痛程度更重,预后更加凶险。由此可见当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痛有病因病机的异同、病情程度的不同,虽然现在看来可能存在着不足,但能在当时提出这样的见解亦是不易,这开启了心痛的病因病机探索,同时也为心痛的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诊疗经验,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将病、脉、证、治结合而著成。《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平脉辨证、疾病诊断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演变而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其中《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全书分卷上、卷中、卷下3卷,按疾病分为25篇,载方262首,该书载述了内科杂病为主的40余种疾病,分析了各病的病因和证候,对各种疾病的症状和脉象与病因、病机、证候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讨论,记载了丰富的治病方法和药物。张仲景在继承《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心脏病的认识在病名、病机、治疗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有“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的记载。“心水”病名的提出是中医疾病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是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把“心水”之水肿与其余四脏之水肿区别开来,此处所提“心水”相当于西医学的心力衰竭,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心水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专篇论述“胸痹”,举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不得卧,心痛彻背”等症状。这里的胸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从其临床表现喘息咳唾、短气、不得卧这些症状来看,类似于心力衰竭;从其“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来看,与冠心病心绞痛很相似。由此可见,张仲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心病的症状、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春秋战国至东汉末年,《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心病学的理论亦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