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
自汗是指由于营卫不和、热炽阳明、暑伤气阴、气虚阳虚等原因导致肌表失去顾护,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常见兼有太阳表证,神疲乏力或少气、懒言、自汗等症状。可见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前者多为实证,后者多为虚证。
大多数人在高温环境下和剧烈运动后都会出汗;但是有一些人,就算温度不高,静坐也会满头大汗;还有些人一紧张就会手脚汗出,并且伴有易疲劳、易紧张等症状,这就是自汗。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涩补合法、标本兼顾,使得该症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汗”之名首见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曰:“夫自汗,多因伤风伤暑,及喜怒惊恐、房事虚劳,皆能致之。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丹溪心法·自汗》云:“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证治汇补》卷三曰:“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燥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证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又肺虚、伤寒、温病、柔痉、霍乱等多种病证均有自汗。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阳虚漏汗”的证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虚漏汗亦属于阳虚自汗。后代医家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也曾用玉屏风散治疗表虚自汗证。
气阴两虚者,常自汗与盗汗并见。盗汗是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多由阴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王清任《医林改错》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
临床上以经常汗出、动则加重、气短、少气懒言为主要证候特征。气虚卫外不固,肌表不密,腠理疏松,故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本病舌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气虚、阳虚、营卫不和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舌象、脉象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