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理论阐述

校长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校长应首先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活动的方向性和规范性。校长要坚持“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就应当“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公正廉洁,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同时又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规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职业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一种准绳。它告诉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应该如何去做。它是一定阶级、社会对人们职业行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概括。”[5]校长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来已久。对校长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校长职业也越来越专业化。对当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来说,职业道德规范是校长在学校领导工作中应该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关爱师生、尊重其他教育者及家长、公正廉洁、为人师表等。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认识和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真正使全校师生信服,凝聚力量,向学校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奋斗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需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集体主义。在新时期,集体主义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在集体主义的指导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作为代表学校集体利益的主体,应尊重、关心、爱护、兼顾和发展学校利益;而作为道德主体的校长,应当服从、爱护、支持、增进、重视学校集体利益,关爱全校师生,尊重师生人格。

社会公正公平。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对待教职工及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感情亲疏、个人喜好而有所偏差。从这个方面来讲,校长职业道德规范只有做到廉洁公正,才能保证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和分配上的公平,从而化解学校中不同道德主体之间的冲突。

校长专业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在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上,必须履行好职业道德规范。否则,校长职业道德失范将严重影响校长权力的运用、管理绩效的提高及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阻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