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而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该如何把握学校的脉搏、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呢?
第一,要立足本校校情,充分调研。首先,要分析学校成员的基本状况。学校成员主要由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这三方面人员组成。要分析学校领导层特别是校级层面的专业构成、成长经历、年龄结构、性格特点、办学理念等;要分析教职工情况,主要是广大教师的年龄结构、专业分布、业务水平、敬业状况、主要的诉求、面临的困难、美好的期望等;要分析学生,特别是在校生的基本情况(年龄、成绩、爱好、学困生、学优生、课外活动、需求、愿望、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等),分析学校生源的分布情况。其次,要分析学校的发展现状,如学校目前的软硬件设施情况、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同类校中的位置、广大家长和师生以及社会对学校办学情况的认知认可度如何、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教育教学情况等。
第二,明确方向,制定规划,确立目标。作为校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白了学校的现状和面临的各种困难后,要迎难而上,敢于创新。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发挥学校全员的积极性,找准学校定位,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切忌各种形式的一言堂。随着群众参与讨论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定会产生很多意见。此时,学校管理者应做分析整理,权衡利弊得失,吸取长处。最后,确立符合本校校情、遵循教育规律、紧跟时代步伐的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实践证明,这样产生的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既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又是管理者创造性的表现。
第三,严格落实,提供支持。学校发展目标确立后,校长要组织协调,严抓落实,提供人、财、物的条件支持。具体就是把学校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分配和妥善安排。要健全组织机构,发挥组织作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妥善安排各类人员的职位和任务,尽力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合理分配财力、物力,保证财尽其利、物尽其用。同时,校长要做好学校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帮助下级部门和负责人员改进方法,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克服困难,鼓舞信心。协调实际工作中各部门的步伐、人与人及部门与部门之间产生的矛盾,尽可能地把无效的内耗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使各类人员正常工作,争取工作效果的优化。除了这些,还应该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但要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谨防“向钱看”和“空许愿”。
第四,目标监督,调整完善。检查工作是学校目标得以顺利执行的一种保证措施。它既是对各项工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考核,又是对校长管理水平的一种测定。校长在工作中,要研究检查的要求和方法,可以因事、因时、因地、因人而定,以便达到有效检查的目的。一般进行的包括日常工作检查、抽样检查、组织会议检查、阶段性的定期检查等。检查中,如果发现工作方向有偏差或与上级要求不一致,就要立即修正,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