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如何因地制宜办校?
一、利用学校的强项
(一)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的资源
可从学校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对我们打造办学理念有价值的要素,从而进行阐释。
例如,这个学校培养过名人,那么,就以此为核心进行挖掘,集思广益,把现代教育理念和这个名人相结合形成校本性。
(二)利用学校地域文化的资源
可从学校的地域文化中开发出对我们打造办学理念有意义的元素从中汲取精华和营养。
如果这个地域名人是一个文化名人、科技名人,那么,就要认真挖掘这个名人的精神价值和学校文化追求的关系。
(三)利用学校存在地名的资源
可从学校的地名中引发出对我们打造办学理念有价值的要素,从中挖掘出办学理念。
如果这个地名蕴含着极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价值,特别是与我们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这就为我们打造办学理念提供了资源。同时,这种人文价值资源特别具有地域性、本土性、排他性、唯一性、独特性。
(四)利用学校已有强项的优势
可从学校已有强项的优势中阐释出对我们打造办学理念所要求的意义,从中引发出办学理念。
我们的每一所学校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强项。为此,要围绕这个强项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打造,把这个强势强项做大做强、做精做细,做成特色、做成品牌,作出成果、作出效益,这个强项就是特色的基础核心。
总之,利用学校的强项,对本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锤炼、阐释、生发的过程就是一个端正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二、发展学校的特色
将学校建设成一所特色学校,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挖掘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优势项目,将其发展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综合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社会环境、学生来源、财力特点等自身的优势,选择发展优势项目,形成学校的“特色项目”。
二是巩固学校“特色项目”,培养好骨干教师和特色学生的尖子队伍和阶梯队伍,将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并尽可能地整合多个“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
三是将“学校特色”向纵深发展,成为“特色学校”。
总之,要“立足特色项目,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
三、规划学校的前景
第一是重新定位。教师:敬业、奉献、善教。学生:习惯良好、积极进取、快乐健康。学校:高质量、有特色、老百姓满意。
第二是自我更新。要有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
第三是主动发展。切实抓好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转化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情操,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四是科研引领。具体表现在:加大学科育人的力度;加大德育常规工作的力度;加大家校合作的力度;加大管理制度落实的力度;加大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力度。
四、完善学校的体制
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其中最基础性、最硬性、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依据。现实中,因为存在学校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忽视的体制性因素,使得学校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普遍了解不够,更谈不上在何种程度上给予满足。
因此,如果不对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加以改革和完善,我们就不可能真正解除与实施素质教育最为直接相关的体制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