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一所学校的校长要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卓越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及开拓进取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校长才能引领学校的不断发展。而这除了校长自身的高素质外,还要更多的有赖于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对校长的培养培训。
第一,各级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深入学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并把本标准作为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第二,要围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培养一支能够适应当代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建立中小学校长培训骨干教员队伍网络,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提倡省地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协作办学。
第三,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校长培养培训课程。课程内容设计要科学合理,涉及面要广。同时,还应努力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而且必须体现时代性、创造性和挑战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第四,培训内容要注重校长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校长职业理想不仅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是衡量校长治校策略和办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校长职业道德不仅体现校长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会影响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加强校长这两方面的培训,确保学校发展不偏离轨道,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要形成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应该尽可能多地运用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尽可能具有针对性、实用性、速成性和可操作性,以形成更能满足校长需求的现代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
第六,要建立校长培训质量评估体系。通过校长培训质量评价制度的建立,可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师资的选聘、培训过程的管理、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条件的创造等环节上加强对培训基地的监督和质量的检查,以了解情况,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推进校长培训工作的开展,不断推动校长培训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第七,校长培养培训机构可以开展一些对各地名校长的课题研究,开发名校长的资源取向。现实中的每一位名校长,在个性、能力、素质基础等方面各有不同,其成长历程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开展对于名校长的课题研究,应着眼于名校长资源的整合,从而能够最大可能地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