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理论阐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必须是学校、教师、学生乃至社会全员参与、全面铺开、全程监控的过程,而且具有规范化、动态化等特点。

教育质量的本质是关注人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根,才是教育的本性,其核心是为提高教育的品质和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是使师生有着健康、和谐、多元、多彩的成长,使教育过程“可持续性”发展。

眼下,“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越来越被教育界所关注并热议。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无外乎三个层面:一是有用,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二是有趣,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三是有序,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组织形式。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就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衡量课堂是否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