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搭建坚实平台 培养名师队伍
——松江一中名师培养工程回顾
“为每一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之一。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朝气、敬业精业的智慧型教师队伍是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2007年8月,学校聘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马骉、李家元、何亚男、王铁桦、叶佩玉等五位沪上知名专家,担任我校语数英理化学科5位校级名师的导师,进行为期三年的带教培养。这就是我们的“名师培养工程”,是学校为教师发展搭建的又一重要平台。
一、基本做法
“名师培养工程”主要采取导师与学员“一带一”的模式进行。学校为了让学员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减少了他们的教学任务,尽量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与帮助。导师们不计报酬,扎实工作,默默奉献,通过定期来校听课评课、开办讲座,安排学员外出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下达研究课题,推荐阅读书目等方式,对学员给予全方位的有力指导。
二、主要收获
“名师培养工程”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是五位学员迅速成长。
他们开阔了视野,教学理念发生转变。导师既送教上门又领着走出校门,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扇窗口。一个个活力课堂,一场场精彩报告,一次次难忘研讨,让他们认清了教育改革方向,接受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了学科教改动态,见识了各种教学风采。这也使他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对自己固有的人才观、教育观也有了深切的反思。他们深深地领悟到:大视野才能成就大气,大气才能造就名师。有了理论的引领,他们的路将走得更坚实、更辉煌。
他们丰富了实践,教学功底更加厚实。“不要害怕别人对你的课提出不同意见,不要感觉像被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只有通过千锤百炼,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在导师推心置腹的启迪下,学员克服畏难情绪,一次又一次地上公开课,还把公开课上到了校外、区外、市外。正是这种将自己“放在砧板上任人宰割”的磨砺,使五位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他们增强了理论,科研能力有所提高。
跟教初期,学员普遍感到自己理论功底欠扎实,在工作中缺乏思考,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害怕写教科研论文,专题研究也大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目前,他们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都开展了课题研究,有的还获得区级、市级奖项,多篇研究文章在区、市级刊物发表。
他们受到了感染,师德人格得到升华。
学员们从导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作风、快乐的生活态度。他们虽然年长,却比年轻人还充满精力和活力。他们面对周围喧嚣的大环境,却怀着对教育的敬畏和坚守,耐得寂寞,潜心钻研。他们的师德和人格都深深地感染和鞭策着学员,使他们不敢懈怠,唯有努力。
其次,学员所在的教研组也大大受益。专家到校上示范课、听课点评、开办讲座、参加教研,对教研组内其他教师来讲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推进了我校教研组的校本研修。2008年,物理组被评为区文明组室。去年,数学组和化学组被评为区“校本研修优秀教研组”。
“名师培养工程”还对全校教师发挥了引领与辐射作用,对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乃至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工作都起到了有力推进。在我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过程中,专家们给予了有力的指导,使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去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创建规划的评审。
(选自:http://school.sjyz.sjedu.cn/yz/Article/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