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理论阐述

办学环境在学校优质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原理,对受教育者而言,与遗传因素比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到决定作用。对学校而言,学校内部的各要素如何发挥最佳作用,这涉及到学校所处的社区、家庭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国外的实证研究,特别是美国的某些研究已证明,社区、家庭与学校的和谐相处、资源整合,可以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好,使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股力量形成合力,产生共振效应。[12]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整个社会和社会其他现象发生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教育是为经济、文化、科技服务,同时又反过来受到经济、文化、科技的制约。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可使受教育者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所在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微观看,社区的学校可以服务于社区,有利于社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社区的文明发展。但是,学校的发展也需要社区的大力支持,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社区为学校发展整合资源,资源服务于社区,学校和社会双赢互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得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发展核心任务。”实际上,很多学校的软件和硬件一时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就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因素,为学校的发展需要服务。比如,有的学校缺少舞蹈、合唱、二胡、足球、武术等专业教师。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可以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聘请专业教师充实到学校的“第二课堂”,既可以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展得红红火火,又可以让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有用武之地。

美国联邦教育部制定“有效学校”的考核标准,具体包括:学校组织的质量水平;学校氛围;校长领导水平;学校课程开发;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业水平;师生关系;学校与地方、家庭的关系。

由此可见,国外同样重视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和谐相处,这也是学生发展来自家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校长是教育的领军人物,应为达成教育目标而不懈努力。这就需要对外部环境起到积极的调适作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外交才能,寻找外部宏观环境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