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敬业爱岗 上下求索[6]
董苗生是“浙江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教师”、浙江省“2211”名师名校长培训人选、绍兴市第四与第五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拔尖人才”、“绍兴市首批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是董校长的座右铭,也是他经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在30年的教海泛舟中,他总是用这句话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朴实无华、积极进取的人生风格。
提起爱德的董校长,老师与家长们无不交口称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也不仅仅是折服于他渊博的知识,而是因为他有一颗献身教育事业的“痴心”,有一种敬业奉献的精神,有一种德艺双馨的风范。
他曾深情地说:“我从30年前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热爱并崇敬着自己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交付给她。”为此,他把敬业奉献当作自己做教师的准则。
自1974年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要求自己不要因为个人的事而影响教学工作。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担任初中语文、化学、政治、历史四门学科的教学,又兼任学校负责人。但就是在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下,他也从不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影响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备课、改作业,一直忙到9点之后,才开始进行高考复习。在年底的全区教育工作检查中,他的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感动了检查组的全体教师,他的备课笔记也被当作典范在其他兄弟乡进行宣传。那一年,他被评为公社、区、县三级优秀教师。
1983年底,他父亲病危。身为独子的他,为了教学、尽孝两不误,每天早晨5点起床从家里赶到学校,晚自习结束后又从学校赶回家里,来回骑40里路的自行车,硬是没有落下一节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他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动换来了老师、家长及学生对他的由衷敬意。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当他还是一名普通老师时,他就把“爱学生”三个字刻在心里,把“润物细无声”的师爱送到学生的心坎上,用爱的润泽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当了校长之后,他也常对老师们说:“作为教师,我们要全身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全校教师都能主动从思想、生活及学习上去关爱学生,真正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做好人、读好书。
“勤政廉洁”是他当上校长以后对自己的又一个要求。在他30年的教书生涯中,有18年是负责行政工作的。他总是抱着“千万不能误人子弟”的朴素想法,“勤”字当头,一边抓好学校的行政工作,一边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且还主动要求担任毕业班的教学,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诲人不倦,乐在其中。
早在1989年他担任三界中学副校长兼总务主任时,因一位初三老师生病,他毅然担任高三、初三两个学段、三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而且不拿代课费与超工作量补贴。
他担任城关中学校长7年,从不拿加班或节假日工作补贴,给学校其他行政人员发补贴,他自己却从不拿补贴。作为一名特级教师,他每年拿的只是全校教师结构工资的平均工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校长,除了工作需要的正常招待外,他从不用公款请客送礼。7年内,他开源节流,积极筹集资600多万元,改造了城关中学的旧校舍,新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安装了当时全市设备最先进的两个电脑房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使城关中学一跃成为绍兴市计算机教学特色学校。
2003年,他调任嵊州爱德外国语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当时,新建学校尚无头绪,缺少整合,教学工作不能到位。他坦然面对这一切,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头两年几乎没有节假日和休息日,与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短短三年时间,学校就已形成了一流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打响了外语教学的特色品牌,被教育部基础司外语教学机构确定为外语教学实验基地。
勤学习,不断进取;重科研,勇于探索;怀爱心,敬业奉献——这就是董苗生校长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