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创新发展纪实[19]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是西安市教育局直属的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坚持“实践全人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为成人奠基,为发展服务”的基本理念,在教育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造就人格、形成人文精神。近年来,在八个方面实施了创新发展。
——以位次积分质量分析为支撑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创新
学生考试位次积分评价是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一项新探索。位次积分包括学生学科位次积分和位次积分平均分两个概念。学科位次积分是学生各科考试后在全年级成绩顺序的占位赋分积分。位次积分可以根据班级学生数得出位次积分平均分。这两者都不呈现学生的卷面分数。位次积分不面向学生个人,它表现的是班级某学科在年级的相对位置。由于超越了试题难易不同导致的卷面成绩偏差,因而便于两次以上考试的质量对比分析,便于学校宏观掌握班级学科的学习发展状况,以动态的目光发现、指导动态学习过程与阶段性发展变化。
——以工作室建设为重点进行学校管理机制创新
制度贵在创新。在制度创新上,学校建立了教师专项工作室制度。工作室制度有效改变了学校管理行政化、事务化现状,使学校管理开始走向专业化。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目前,学校设立有9个专项工作室,即网络教学实践指导工作室、技术实践指导工作室、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室、春笋计划工作室、综合实践活动工作室、机制研究课题工作室、ESLI国际课程工作室、高考指导工作室、研究性学习工作室。
——以网络教学模式实践为切入探索教法创新
网络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路径,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过程性与开放性。它提供制作分层次教学的个性化学案资源,创设网络教学平台,能有效地对教案、学案、资源进行统计和评估。网学模式能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全体学生能同时参与讨论,实现了全班互动式教学,打破了时空局限,扩展了课堂互动交流的容量。老师和学生能够同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讨论、点评,一个问题可以生成很多学习过程和资源。网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重大变革。
——以自主、自觉、善思、乐学的学风建设为引领开展学法创新
乐学,好学也。善思,善于思考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与善思,两者不可偏废。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上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观,关注了学生的全面、自主、有个性的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在方法上主张“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与合作”。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主体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动思考。加强“自觉、善思、乐学”的学风建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
——以六大主题活动为支撑实施德育创新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德育活动不应是散乱的、随性的。它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过程、有特色的整体构思。学校在常规德育管理的基础上,整合形成了“敦品宏志”、“畅想青春”、“珍爱生命”、“走进自然”、“热爱科学”、“感恩社会”等六大德育主题系列活动,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校园成为完整、和谐、富有创新活力的教育空间。
——以通用技术教育、国防科技教育为重点开展技术教育创新
学校重视技术教育创新,强化了国防科技教育。实施“春笋计划”,创设了以“乐高技术教育”为主体的通用技术教育新模式。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乐高技术教育”实验室,注重并加强通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把通用技术与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二炮、卫星测控中心和解放军21基地为依托,拓宽了国防科技教育途径,努力把技术必修课从以文本教学为主转化到以探究、设计、操作、实验为主。2011年,学生在WRO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中国赛区中获得亚军。
——以学工、学农、学军和走进社区为支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改实施的亮点,也是重点。学校在内容的开放性和课程的实践性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一是开展学农实践。学校正在建立学农基地,让学生参观现代高科技农业、聆听讲座、参与并感受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启发学生对现代农业技术的思考与兴趣,获得农业劳动的真实体验。二是丰富军训内涵。学校除了军事科目训练之外,还进行拓展及体能项目方面的训练。三是拓宽学工渠道。与大学工程实验室和现代化工厂建立了联系,加强合作,建立了学生学工基地,让学生观摩学习,动手实践,获得真实体验。四是进行民俗采风。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户县农民画院、凤翔泥塑博物院为基地,组织学生对关中民俗进行调研、采风和访谈。
——以围棋、排球特色为支撑实施优势项目创新
学校体艺活动精彩纷呈,有声有色。围棋和排球已成为学校的两张体育“名片”。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特色,开发学生潜能,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学生需要,探索培养途径,激励发展愿望,实现工作的专业化和生活化,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