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学习型学校”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学校实践层面的具体运用。所谓“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研究和建设学习型学校,其实质就是在呼唤学习的本义和真义的回归。同时,也是在呼唤学校的本义和真义的回归。根据彼得·圣吉等著的《学习型学校》及其他学者的论述,“学习型学校”在建构意义上应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造就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团体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的关键。在学习型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自觉将个人愿景融入学校的共同愿景之中,把学校的事业看成是个人的事业,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奉献。同时,把学习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中不断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
第二,营造强力型的组织文化并形成完善的制度。强力型的组织文化使组织内部全体成员产生共同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保证学习型学校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学校要善于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改革和绩效奖励、精神鼓励、提拔晋升等措施,不断强化教师的学习行为。
第三,搭建学习共享与互动的平台,注重发挥群体智慧。提倡通过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活动等形式,使教师在“互教互学”中相互合作与学习,促进专业的成长与发展。
第四,注重校长的角色定位,构建长效的学习机制。学习型学校中的校长具有学校组织的设计者、愿景的仆人和学校组织成员的教师三种新的角色。校长作为学校组织的设计者,所要做的工作是整合,包括整合学校内成员的愿景、价值观,设计组织和它的政策,设计学习过程,使学校中的所有人都能有效地处理他们面对的问题。所谓“仆人”的角色,是指校长是学校共同愿景及个人愿景的忠实追随者,愿意为愿景献身并能为愿景不断完善自我。所谓“教师”的角色,是指校长要帮助学校组织成员看清现状,找到焦点,并且促使每一个人都乐学、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