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这也是课程:地尽其用,玩尽其义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跨学科打造“走进上海博物馆”课程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与上海博物馆相隔三条马路。学校把参观变成一门“课程”,于是,“走进上海博物馆”成为曹光彪小学三年级拓展型课程。
根据学校地理优势,学校确定每学期探究5个场馆,每3周完成一个专题活动。其中,1周为实地参观博物馆,2周在校设计参观计划、整理参观笔记、撰写探究报告、实践艺术体验活动等。每3周5个班分别轮换探究一个场馆。
学校组织三年级语文、信息、美术等学科的老师共同教研,及时总结梳理,深入思考“经历”在学生整体成长中的作用,明确了“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兴趣培养”的改进目标,让快乐的探究活动“活”起来、“动”起来。
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馆”内,学生在巧夺天工的陶瓷器前流连忘返,通过摘录、简笔画等不同方式记录喜欢的陶瓷器。在主题单元的活动中,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点和能力水平自由分组合作,教师现场指导。陶器和瓷器是不同的,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启发学生分工搜集关于陶器和瓷器的资料,进行自主阅读,交流体会。有的学生对“五大名窑”产生了好奇,教师便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制作信息卡,梳理特点。学生在合作中探索新知识,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既动眼,又动脑、动手,提供体验实验,培养思考习惯,是“新型课堂”的动感新貌。
★提供多元视角
每周五下午的“快乐半日活动”时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参观博物馆、制作手工艺品、网络互动等各种形式,近距离地了解博物馆的各种特色,并通过设计精美的研究小报、扎染丝巾、制作青铜刮蜡画及民族风工艺信封等实践体验活动,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特色文化。学生在模拟制作文物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分享快乐、收获喜悦的实践中提高对古代文物的关注。
★进行多向学习
参观“中国历代书法馆”前,学生通过品社学科“汉字的艺术”一课了解了我国书法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变迁。通过实地参观,学生欣赏到了我国历朝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有了全新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书法,顺理成章。此后,指导学生搜集关于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或者书法的相关知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培育多项能力
在新型课程中,学生的各种潜能更是被充分激发。参观“城市规划馆”后,学生动手搭建城市建筑模型。观瞻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后,学生合作设计“穿越恐龙地带”亲子知识竞赛的题库。从汽车博物馆归来,学生试着小组流水拼装车模,在“我的车我做主”轨道赛车比赛中比拼。参观上海音乐厅,带给了学生灵感。在元旦迎新音乐会上,学生自己设计音乐会门票,自己制作宣传海报。在一次次的课程学习体验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艺术审美能力都得到同步提升。
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新型课堂”,是学校近年来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有机整合的新思路,也是校内外教育融合的新实践,这种校内外结合的新型课程,旨在让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基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科技的发展成果,结合学生“八大品格”的养成,培养现代城区学生的文明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实施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跨学科打造“走进上海博物馆”课程》被选入上海市小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专刊,并获上海市“快乐活动日”方案(单项)评比优秀奖。《走进上海博物馆》课程介绍在《上海市中小学乡土课程巡礼》一书中刊登。
(资料来源于《文汇报》2013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