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校长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校长的素质、水平、能力和作风等都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不断学习,勤于思考,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校长应如何引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呢?

首先,校长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及学校实际,确立正确、先进的办学理念来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思想观念是实施行动的先导,校长的教育思想更统领着整个学校,影响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办学方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对学校,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如果校长能够高屋建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师就会在校长的引领下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要推动学校发展,还需要将充满智慧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并渗透到每一位领导干部的管理与教师的教学中。随着实践的深入,校长还应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研究总结、不断完善,丰富办学内涵,真正承担起校长培养人、造就人的重任,让每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其次,校长要以课堂教学为突破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领教师专业发展。[16]教师是立校之本,校长必须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校长作为一校之首,理应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科学地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良好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最终以教师的发展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校长也要适时指导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学习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在教学相长中发展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在教育科研中充实自己、在同事互助中完善自己。

再次,校长要以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德育功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不能因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就忽略它,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必须抓好德育教育,为学生搭设多元发展平台,丰富校园生活,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以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再次,校长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实施精细化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千条线,万条线,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的确,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教学是学校的工作中心,作为一校之长,要紧抓这个中心不放,学生才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学校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抓好细节管理,从细微之处入手,将小事做细、做精,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校长最重要的就是把教学管理做到精细化,既抓好全局的精细化,又抓好局部的精细化,做到“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为学校教育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提供保障。

最后,校长要以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它不能移植、不能复制。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和生命力。校长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者,要善于带领全校师生有意识地去创造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力量去引领学校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