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名校案例

“总编面对面”之专访北京三十五中校长朱建民

没有围墙的学校: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服务,同时学校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陈志文:只关注学习,这也是我现在比较担忧的。关于35中,我们听到频率很高的就是“没有围墙”。过去都是讲没有围墙的大学,讲网络教育,讲成人教育。但是,在中小学讲这个的不多。您这个“没有围墙”的概念是指什么?

朱建民:对这个问题,我有我个人的理解。对校长来说,办学理念很重要。我认为,21世纪,从世界范围看,不光是中国,有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教育的社会化趋势,一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

具体到学校层面来说,怎么理解这两个趋势呢?其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绝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现在的中国教育往往是重知识、轻能力,而知识就是为了所谓的“分数”。学生大量做题,轻视社会实践。我们认为,现在要强调知行统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学校一定要敞开大门,要把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另外,要把社会作为一个大课堂,作为一个学生实践的平台。我们现在就是要利用、整合、挖掘社会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在这儿就不展开了。

第二个是社会的教育化趋势。现在,我们国家特别强调科教兴国、人才战略。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怎么把人力包袱变成人力资源?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教育。也就是说,现在社会的教育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校长,一方面要把社会的资源整合到学校,为学校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校的资源也要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是一种双向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双赢。

我觉得,21世纪的校长首先应该有一种多元视角或者说多元思维。就是说,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如何挖掘和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2009年,温家宝同志到35中调研,这件事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他在35中提出了中国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我们中国的学校为什么老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说:“培养出杰出人才,必须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因此,后来我们跟中科院合作办学,创办了“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班”。现在,中科院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经常抽出时间到学校来,给科技班的学生开设了包括基础科学、资源环境科学、高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等四大领域的172门课程。如果光靠我们学校自身,肯定是做不到的。中科院不但为我们开设课程,而且我们还利用他们的实验室,利用他们野外的科考基地,让学生零距离地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整合社会的资源为学校发展所用,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我经历的这四所学校中,整合社会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都有很成功的案例。

陈志文:反过来,学校怎么承担社会上的一些责任?

朱建民:2000年,我到北京33中做校长。33中地处长安街,在复兴门附近。这个学校生源相对比较差,很多好学生不愿意来,师资也不稳定。作为一个新到任的校长,而且也是我第一次做校长,当时我就想,这个学校该怎么发展?我当时就很好地利用了一次社会发展的契机。2001年,北京市政府为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号召全市人民学英语,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33中所在的社区是月坛社区,当时,很多老百姓埋怨:“让我们上哪学外语?谁来教?学什么?”这些抱怨话启发了我。我想,33中有教师、有校舍、有师资,有这么多的资源,为什么不利用起来为百姓学英语做点贡献呢?所以,我让我们的老师自己编写了一个“奥运英语一百句”,这也是北京市最早的一个百姓学英语的版本。我让老师、学生做奥运志愿者,晚上免费为市民教英语;而且学生还到社区教爷爷奶奶、叔叔大爷学英语。英语教学进社区,这件事在北京市开了一个先河。

陈志文: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朱建民:所以说,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教育化,需要校长用一种新的视角来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陈志文:对。实际在西方的教育体系里,大学校长更像一个CEO,他的第一任务是整合资源,而不是指导教学。

(选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zhuanfang_6058/20110311/t20110311_586687_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