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注重“量”的发展转变成注重“质”的发展。近年来,内涵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尤其要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校长如何促进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呢?
一所学校是否是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主要是从办学理念、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校园文化、管理水平等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校长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助推学校内涵发展的进程。
在办学理念上,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目中有人,因为“人始终是决定因素”。校长要把这种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之中,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师发展方面,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学校,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
作为“师者之师”的校长,首先,要构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校长要为教师发展创造优质的物质环境,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还要营造民主宽松的管理环境,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理解教师。其次,要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机制。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人生价值,把自己的成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发展自己,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鼓励教师提高教科研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从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转变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科研来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探索新途径、总结新规律,才能改变教育“外延式”的发展。
在学生成长方面,要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健康发展。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他们是否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这些才是伴随学生一生、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校长在关注教师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富有特色。文化是学校最丰富、最迷人的内涵。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等无形环境。校长应努力挖掘学校在长期办学中积累的文化底蕴,突出办学特色。
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要实行精细化管理。“细节决定成败”,要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校长就需要把管理做到精细化,分工合作管理,并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精细化管理是增强师生责任意识、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
另外,作为一校之长,还要遵循教育规律。按规律办学,才能端正办学方向;按规律管理,才能增强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按规律教学,才能使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按规律育人,才能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才。校长在工作中,要尊重规律、研究规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使每个学生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