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理论阐述

2001年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学校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机构,是教育工作者引导受教育对象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发展的场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精品,才能为社会做贡献,道德缺失的人才只能是社会的毒瘤。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同样将德育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正所谓“欲成才,先成人”,一所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该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德育培养任重而道远。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各级各类的学校都应当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历史的教训是惨重的,多少有才无德的人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反面,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知识越渊博,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就越大。由此可见,德育为先确实至关重要。所谓德育为先,是指德育在各育中最为重要,与其他各育相辅相成。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灵魂、是保证,在各种素质中是最重要的素质,育人必须首先重视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在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和安排工作时,必须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在兼顾各育的同时,优先保证德育需要,提高德育质量,争取最佳德育效果,为实施德育在人、财、物和时间上创造优先条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