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案例

名校案例

读书成为习惯[33]

——记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赵翠娟

1994年赵翠娟被任命为南马路小学校长时,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大堆难题。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赵翠娟新官上任点的第一把火却是一把文火——督促教师们读书。她在文章中写到:“学校物质上可以贫穷,但不能缺少智力资源与文化底蕴。学校应该是引发学习的地方,不仅要引发学生的学习,更要引发教师的学习。只有培养一支终身学习的教师队伍,才是治校之本。”赵翠娟校长想要通过抓教师的读书学习带出一支爱学习的优秀教师队伍,因为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可能有后劲。但是很明显,这项工作是个慢工夫,短期内不会有引人注目的成绩。但是,赵翠娟校长义无反顾地做了下去。让老师们静下心来读书,说起来容易做到难。开始,赵翠娟校长可谓是“软硬兼施”。为了让老师养成读书的习惯,她“逼”着老师们读书,检查他们的学习笔记,带着他们去书店选书,领着他们办教育理论研究会的刊物,亲自设计读书与教学相结合的研讨题目,以平等的身份坐下来与老师进行交流。就这样,围坐在赵翠娟校长身边读书的老师多了起来。在她的带领下,南马路小学校默默地积蓄着力量。

通过几年的读书交流,教师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变化,学校的工作也渐渐上了层次。教师们越来越想为学校做点什么,似乎有一股热情在心中涌动,能量越聚越足。这时,不同于个人学习的“组织学习”,在南马路小学呼之欲出。但是,再发展下去进程就缓慢了。赵翠娟校长敏锐地发现,教师读书的原动力似乎还是来自校长,多数时候还是靠校长推动而行的。同时,她发现,几年的读书交流,老师们已有了对话的习惯,同学年或同学科面对同样的问题,已经形成了自然的对话圈子。但是,这样的交流往往是松散的,由于没被组织起来,也就没有明确的议题,更难有明确的答案。即使有了答案,也没有明确的追踪,更多的只是灵光一闪,说着说着就散了。为了突破这个瓶颈,赵翠娟校长查阅了大量资料。“未来的领导就是领导学习,未来最可靠的竞争优势就是克服障碍学习,最好的领导不是下达命令,而是建立让成员扩展能力的组织。”书中看到的话给了赵翠娟校长启示:“学校应该是一个一个节点连缀而成的网络结构,而我是学校的原点,仅有原点的发力是不行的。在学校里,读了这么多年书的老师们,正是缺少扩展自己能力的组织。这样的组织,即可成为学校的节点。”如何从以往的原点发力转变为诸多的节点共同发力,在赵翠娟校长的脑子里清晰起来。打造教师社团形成组织合力,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赵翠娟校长的倡导和推动下,原来自然发生的松散的对话圈子一下子演变成了老师们自发组成的教师社团,并很快在校内“耀武扬威”起来。2005年8月,“三阳社团”成立;随后,科任教师组成的“四海方舟”社团也诞生了;“新叶新枝”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特点的社团;“五连环”是由年级组长组成的……各个社团的老师们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读书,用教育理论来审视工作中的问题,理论变得鲜活了。他们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运用到实践中,才发现书真是不白读的。因为有了思想的映照,班级里、课堂上,许许多多的琐事也都变得明亮起来。随着教师社团的活跃,不自觉间,学校的不少工作都分解到社团去做了。赵翠娟校长认为,教师被自己面临的问题所牵引,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性情喜好自愿结合在一起,并且自我负责,社团才会有活力、才会有生命力。社团既然是老师自己的,那就把权利和责任交给他们。为了保障教师社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赵翠娟顺势而为,让各社团教师自己推举出学习能力、工作表现足以服众的人,组成教代会常务组,来协调各社团的工作,常务组的工作完全独立运行。“以前的舞台是有一批骨干教师在上面跳舞,现在是全校所有的老师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归属感。有了社团,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去表达、去工作。”老师们这样总结。

2002年,“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写进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型组织开始被广泛关注,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大量出现。而此时,赵翠娟校长带领着南马路小学已经在“学习型学校”这条无人走过的路上走了8年。在这所学校,“学习型组织”并非一个随意附着的标签,赵翠娟校长的初衷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是在校长、教师十几年的读书中逐渐明了起来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后的一种自然演进。它不仅仅是一群人在一起学习和工作,而且是在共同的愿景之下,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智慧,把学习转化为创造力,携手共进。

赵翠娟校长在《取舍之间的人生》一文中感慨:“有些东西乍一看是简单的、笨笨的、费时的,但本质上却可能是坚固的、扎实的、隽永的,那么我们就一定不能放弃它。只有为之流过汗水,付出心血,咬紧牙关去扛回来的,才可能是你生命中最宝贵的。”新官上任时的这把文火,赵翠娟校长烧了17年。17年来,赵翠娟校长将“让读书成为习惯”刻在了这所学校每一个人的心里。17年来,赵翠娟校长赋予了这所小学一种神奇的魅力。这种魅力来自于对读书、学习的一种执著得有些执拗的追求。在赵翠娟校长的带领下,满载荣誉的南马路小学依旧静静地读着。不管外面如何天翻地覆,走进校门,便可静心读书,仿佛嘈杂市井中的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