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校长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一、要以“法”治校

学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学校各方面的运作实行规范化、制度化,以制度管事、以制度育人。只有这样,学校工作才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学校制度一旦确定,任何人都要严格遵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然,学校的管理就会陷入混乱。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抵触,要遵循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计划、指示和各种规范制度。还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预见性。每项制度的出台,必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制度通过后,应在教职工中广泛宣传,使每一个相关对象都知晓,提高认同感和执行力。因此,校长要深入学习法律法规,为科学制定学校规章制度进行明智的决策。

二、要以“德”治校

校长必须率先垂范,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具有令人信服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正人先正己”,凡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凡禁止教师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给教师树立榜样。如要求值日老师课间按时到岗巡视,身为总值日的校长就不能借口处理公务而缺岗。坚持公正无私、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在一些教师关注的敏感问题上,如考核评优、评模优先、奖金分配等,不搞厚此薄彼,严格按制度处理。如果是新问题,校长应提交行政会讨论,制定并提出标准,交由教代会通过后再实施,要让教师群体有主人翁的感受。“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实践证明,校长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才能真正打动教师,使教师信服并自愿接受影响,从而有效地领导、管理好学校。

三、要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要求校长关注所有教职工,不以亲疏论感情,不以感情论亲疏。要走出办公室,走进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感中,了解教师的喜怒哀乐,知道他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理解他们的所急、所想、所愿,用对待学生的爱心、真心、耐心和细心对待教师、理解教师,与教师建立良好的感情,为他们排忧解难,让教师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心领导。教师有困难、忧愁时,校长要雪中送炭,现场慰问;教师有喜事时,校长要及时祝贺,分享快乐。面对教师的关心,校长千万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样的校长可敬但不可爱。

四、要以“诚”待人

尊重别人是以诚待人的重要表现。“独木不成林,独学而无友。”校长要与教师交朋友,大事讲原则、小事讲感情,经常与教师谈心,加强沟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尊人者人尊之;看长不看短,记恩不记仇;善于忍让、理解。”在教师队伍中,个性、素质、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校长要有宽人之心、容人之怀,以诚恳的态度,看到每位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让他们张扬个性。要容其之言,忠言逆耳利于行,校长要能听进来自教师的不同声音,不要听到反对声就发怒、打压,要正确对待,这也是给予自己必要的监督。校长批评下属时,要和风细雨、态度诚恳,使其知道批评他不是在欺负他,不是在拿他出气,而确实是在关心他。

五、要以“能”树人

首先,校长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校长应该深刻理解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精通现代管理理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随时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信息、新动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其次,校长一定要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校长一定要懂教学,听课和分析课是校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再次,校长要善于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来自社会的、上级部门的、校内的、家庭的,必须具备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应变能力,要会处理矛盾、激励教师、沟通上下级关系。最后,校长要具备决策能力。校长要善于处理各种事情,既不能优柔寡断,也不能感情用事,而要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