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师行使课程权力并履行责任的具体表现,是基础教育课程质量在学校一级的重要保障、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国家课程目标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内容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实施上具有强制性;地方课程具有区域性和本土性特色,一般说来,是服务于地方、立足于地方、归属于地方的课程;校本课程则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

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学校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如何做到有效地统筹呢?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鼓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服务。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及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

校本课程的开发或选用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是一项重大课题,教师不仅要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更要成为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如何开发与选用校本课程呢?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生活是重要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用实践去验证,在生活的课堂中增长才干、完善自我。让学生学会关注个人的未来,关注社会的未来,学会有责任感地生活。要促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丰富精神世界的体验,进而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为特点,包括内容上的开放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第三,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教师应明确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广泛的课程资源,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无异于空中楼阁。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必须深入理解,因为它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资源,也可分为校内、校外两类资源。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吸收和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资源广泛地被交流与共享。

第四,教师要有“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决策由实施的教师作出,决策应该由决策结果要涉及的所有人员参与。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一个合作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任何一方都可就课程中的某一问题与他人平等交流和合作,大家都有权对课程发表自己意见,并最终达成一个最佳的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