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

出色的校长往往都是善于反思的校长,他们能够在管理学校的同时,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的不足,完成对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校长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大力倡导反思性教学的今天,校长首先应成为一名反思型校长。那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需要反思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首先,校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学习者。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品质。校长要引领学校发展,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具备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校长必须是一个“学习者”,为全校教职工、学生树立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才能够深入领会新课程的实质,进而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其次,校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研究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要抓教育质量,必须先从教学抓起。校长应始终站在教育教学一线,研究课堂教学、研究学生,及时了解学校课程改革信息,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学校教育改革决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最后,校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服务者。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负责人,要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现代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需要反思之处还有很多。但反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对自己的管理行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反思,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校长提高反思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校长要增强实践反思能力。校长要通过对自己实践反思来调整、控制自己的学校管理行为,有意识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改进管理方式,转变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绩效。因此,校长要在管理实践中提高反思能力。

第二,组织理论学习,帮助校长学会反思。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开展校长论坛,督促校长理论学习,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提供相互学习、经验交流和实践反思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专业发展。

第三,创设校长实践反思的文化氛围。反思不是校长一人之事,而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积极创设校长实践反思的文化氛围,鼓励校长们对自己的管理模式、治校经验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通过开展深度反思和调研,邀请专家、学者与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一道,深入分析校情,并参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思路,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深刻反思,使反思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全校创设一种进行反思的文化氛围。

第四,积极探索实践反思的的新方法、新途径。校长反思的方法主要有:自我反思法,即校长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特定问题进行的反思;合作反思法,即对学校管理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向专家咨询、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其他校长一起对自己所设想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案和行为以及管理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反思;群体性反思法,即学校管理不是校长一个人所能全部完成的,依赖于行政班子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25]

另外,反思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反思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上升为理性再指导实践。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通过对管理学校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反思,把办学理念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管理实践受到理性思维的审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升华。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循环反复过程,寻求一条适合本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的改革发展之路,创造具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和管理模式。

校长的反思可以促成管理理念与管理实践的成功对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校长只有经常反思,其专业素质和修炼水平才会不断提高,才能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巨大的引领作用,不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