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培养出大批能适应未来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我国的基础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这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家长、教育管理部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要做最好的校长,就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质量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简单地说,“人才观”就是人们对“人才”的总体看法,是人们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反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就要扎实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现阶段,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不仅需要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精英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大量国家发展过程中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以及具有良好素质和能力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校长的人才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用人方面,要“不惟资历看能力,不惟文凭看水平,不惟职称看称职,不惟既往看发展”;二是在培养人方面,要培养“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洞察力强,具有创造性思维且道德高尚”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
校长的人才观决定质量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才能有科学的质量观。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但质量决不仅仅等于升学率。校长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就是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既重视学习成绩,更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为学生的终生服务。追求整体的质量,即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即以人格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即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合适的教育”,有人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有机统一的“四性教育”,即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实行教育目标定位分层次的层次性教育。2“合适的教育”的精髓就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所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要立足于现实,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质量观,面向全校教职工和学生,承认个性差异,发展特长,着眼未来,促进学生健康、活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