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所谓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的职业。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处理和调节其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师德标准和要求应当高于社会公德和其他职业道德。国家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有着明确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上。
师德包含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所谓道德意识的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所谓道德行为的示范性,是指优秀教师的言行会给周围的个体主要是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言行;所谓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的、深远的,教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鉴于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因此,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其内涵。
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师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亲近感、理解感、期望感,表现为教师愿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奉献的热忱。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可以改变一切……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但是,师爱是一门值得修炼不止的艺术,师爱是理解的艺术、是沟通的艺术、是化解矛盾的艺术。有教育家认为:“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
第二,学高为师。学习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立身之本。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由此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一个教师要想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他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教师之学高,要靠学习;其品性、操行、风貌、言谈、举止,也都要通过学习和修养予以提升。
第三,身正为范。其涵义可以理解为:具有良好的修养,为人处事品行端正,能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