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反思是近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译为“反省”、“反映”,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在17至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是指有较高价值的内省认识活动。但是,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认识。例如,洛克认为,人的经验来源于感觉和反思,感觉产生外部经验,反思得到内部经验;而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
首次对反思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还提出了五步反思法,即暗示、形成问题、假设、推演假设、检验假设。他认为:“要成为有效的教育管理者,必须注重反思。反思既是内隐的思维活动又是外显的探究行动;反思有较强的对象性,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实践合理性是反思的目的;反思需要当事者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较好的意志品质如坚强的毅力。当你着手于分析、反思这些问题时,你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在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育理论与实践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深刻影响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方向。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运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的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反思是依赖于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与方法进行自我解剖。
校长作为一名教育者,其自我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居于一校之首,关系到学校的兴衰,对自己的行为更要时常自省,发现缺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同样,校长作为师者之师,其成长过程也是如此。校长不能仅仅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是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实践中提高管理能力。校长在反思过程中,既要对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管理知识等进行反思,又要对学校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反思。校长的反思并不是单纯的对学校工作的粗略概括,而是要对学校总体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在反思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办学观念、理论知识和学校管理体系,以反思促进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要求校长“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强化专业能力提升”。这就明确将校长反思能力作为衡量校长是否合格的标准,这对提高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队伍素质、促进校长专业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