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它以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理性目标熏陶着学校的群体成员,更与学校未来的发展紧密相关。能否尊重学校传统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是摆在每一位校长面前的首要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校长的责任,更是对校长教育和管理的智慧及能力的挑战。
一、办学理念的重要性
办学理念是校长针对学校的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深层次思考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简单地说,就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办学理念对学校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科学归纳,也是对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的集中概括。办学理念就好比一所学校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要么因空虚而虚度光阴,要么因缺乏自制而祸害社会。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办学理念,可想而知,校内的管理一定乏善可陈,教师的工作必将茫然而机械,学生在这样的学校学习无疑会延误了大好时光。由此可见,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至关重要。
二、办学理念的内在性
办学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校群体的“灵魂”,能够自主地引导与规范学校组织成员,是因为它能够被学校组织成员内化。具体来说,办学理念如果被学校管理人员内化,则表现为学校管理理念;如果被学校教师内化,就表现为学校教育理念;同样,如果被学生内化,势必表现为学生的学习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正是通过学校组织成员的内化,通过对组织成员具体教育行为的引导与规范,才得以表现与落实的。如果只是空洞地谈论办学理念在逻辑上的严谨与内容上的新颖,是无助于学校办学理念的实现的。如果没有接受与内化的过程,学校办学理念就没有任何内在的实际价值。
三、办学理念的终极性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办学目标与规章制度的超越,它既不是具体的目标或任务,也不是外在的规章与制度,而是学校组织价值的终极追求。正是因为有了它,学校管理者、教职员工与学生才有了共同的“灵魂”,才愿意为了办学理念的实现而努力,去接受学校规章制度对自己的约束,并时刻以办学理念的宗旨来规范与要求自己,才愿意去接纳、内化并践行。只有学校管理理念成为学校管理者在管理学校过程中的终极追求,才能成为引导与规范学校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标准;只有当学校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终极追求,才能成为引导与规范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标准;只有当学生的学习理念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终极追求,才能成为引导与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