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当做到:“诊断学校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组织社区、家长、教师、学生多方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确立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指导教职工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提供人、财、物等条件支持。监测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工作计划,完善行动方案。”
智慧管理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这是校长的基本职责。作为学校“领头羊”的校长,理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在合作共赢的理念下顺应时代和教育发展的潮流,使学校管理与社会进步并驾齐驱。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必须做到会管理。而学校管理是学校领导在正确认识管理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职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人、财、物等管理对象,整体优化学校的教育工作,确定并达成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学校管理不是管人,而是靠制度和机制促进人的发展。
而学校制度管理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依据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内部管理要求,构建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管理制度既包括规章制度的建立,又包括规章制度能够全面实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运转的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具有科学性,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的各个主要要素进行系统的创新整合。所谓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一是要求学校管理制度本身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符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客观规律。二是学校管理制度要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整体,让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整体的效能。
学校管理要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他们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集中大家的智慧来推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学生发展是目的,学校发展是载体,教师发展是关键。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与此同时,学校的发展又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必须与时俱进,具有时代内涵。要充分体现其科学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只有构建有效的管理机制,辅之以有效的管理方法,才能有管理品质的提升。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管理行为收到预期效果。